校园生活

【影评】《海上钢琴师》影评

发布时间:2014-11-19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是“海上”呢?主人公1900生于海上,死于海上,一生从未着陆。大海带给他的是爱与包容,自由与梦想,是人生的归属感,是孤独的安放地,他注定离不开大海,如同音乐离不开他的灵魂,大海是他存在的见证。

整部影片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即1900的朋友迈克斯)来回忆叙事,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中很多细节都是通过这位朋友来突出1900的人物形象,如初次见面时,风浪中迈克斯的紧张神态反面刻画出1900放开轮锁,风浪中轻松奏乐,人琴合一的洒脱流畅;如迈克斯多次劝慰1900下船发展音乐大赚一票结果被拒,又一次像我们展示了以迈克斯为代表的陆人和生于海上属于海上的1900不同精神层面和追求层面的对比。又如影片最后迈克斯找到1900劝他下船逃生被拒时的伤心难过与1900面对已知的死亡的坦然幽默,种种细节都是第三人称叙事的精妙之处。

大多数观众对这部影片最大的困惑无非集中于,为什么1900到死都不肯下船?这样的结局是不是过于超现实?其实,这种结局具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即使这艘船没被炸掉,它继续使用,1900还有更长一段生存的时间,他也一定不会下船,直到他伴随自己的琴声老死而去。他是一个怯弱的人,害怕太广的空间,害怕无尽的诱惑与外面惨淡的世界,但同时也是一个率性而又坚定的人。他曾为了看看大海,也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情,有过下船的想法,但也就那么一刹那,他看到了陆地上无尽的所有,看到了他不想要的一切,从他义无反顾的回头可以看出,他已下定决心不再下船。我总结了一下,他不下船主要有两点原因:孤独与倦怠。1900始终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从小被遗弃,慈爱的船工养父也意外离开人世,葬于大海。他热爱自由与无拘无束无传统却总不被人理解,只有纯净的音符是他永久的陪伴与依靠。他渴望真善美,他被养父发现时摇篮上写着“T.D”即“THANKS DANIEL”便是他感恩爱的关怀与渴望爱的包围的寓示,而唯一一次想要下船的想法也是因为对追逐爱情的渴望,但现实让他感到畏惧,生活了30年的弗吉尼亚号是他的世界,而他下船要面对的将是他过去30年不曾面对过的比他内心更孤独的存在,对他这样一个惯于以快乐与自由自居的人来说,这也许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世界很大,物质庞杂,但他想要的就是那么多,音乐与灵魂自由,再多就不行了。另一方面,他虽然从未下船,但他却通过与不同船客的交流对海下的世界了如指掌甚至产生倦怠心理。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他只在海上奏乐,船一靠岸他便停止,在他心里海与陆有着明确的划分。他有句至理名言“陆上的人们总是在寻找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这不适合我。”有力印证了他对俗世的不屑与厌倦。朋友对他的评价很精到:“三十年对世界冷眼旁观却得其神髓。”他的音乐是独绝的更是自由的,他可以透过音乐解读不同人群的内心,包括他们的阶层,气息,故乡以及背后的故事,这才是音乐之最高境界。手在琴上,心却是自由回荡在高处,灵魂不受时空限制,一切都是大海所赋予的自由与想象。他的音乐世界里没有竞争,只有欣赏与感悟,当爵士乐创始者杰里罗莫顿信誓旦旦要和他一绝高下时,他本是以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这样一位音乐者,根本没想和他竞争一番,但杰里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好胜之心与利诱气息最终激怒了他,一首曲终,一根被琴弦发热而引燃的香烟,全场的静默让杰里完败。这次的较量让1900名声大震,更重要的是,他对海外的世界有了更多厌恶的情绪。后来也有很多人包括朋友迈克斯劝他下船售卖音乐开拓市场都被他拒绝了,他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开我。”

电影开始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弗吉尼亚号,脑海中便马上浮想起相似的画面:泰坦尼克号。一样壮大的船只,一样覆灭的结果。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努力逃生的故事,一个是誓死留船的故事。在我看来,两部影片的主旋律都是追求自我放逐。露丝杰克追逐的是爱情自由,1900追逐的是音乐自由。因此,它们都具有撼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力量。炸船前朋友迈克斯赶来劝他离开,他以自己的立场拒绝了,他明白自己面临的将是什么,是6.2吨的炸药,是死无全尸的结局,却流露不出一丝悲伤,以一种幽默独特的方式和朋友诀别,也许是对朋友的安慰,也许是他真的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世界。在船炸前的最后一刻,1900的最后一个镜头,没有钢琴的音乐,手指也在自由飞翔,他慢慢抬头,用微笑仰望天空。这一镜头很好的呼应了开头,养父丹尼尔在病床上的大笑。他们都明白他们面临的处境,是抑郁死去还是快乐迎接死亡?他们这种笑即是美与爱的呼应,对自由热烈的追逐,对大海深沉的告白。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袁子嵋 图片作者:来源于网络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