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影评】影评《停止追踪》——打破此刻的戛然而止

发布时间:2014-11-22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我几乎是皱着眉头看完这部电影,除了沉重我找不到任何可以让我呼吸的字眼,一个脑癌患者最后的短暂时光事无巨细的呈现。看过很多将死亡华丽上演的情节,仅仅是死亡两个字,就莫名其妙成为我的哭点,往往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但我再清楚不过的是我的情绪里夹杂更多的是恐惧,恐惧下一秒就不再是自己原来熟悉的样子,一旦陷入便无法自拔,这种感情的爆发其实跟剧情一样短暂,也就意味着我从得知自己的哭点时就不曾想过如果剧情被放大拉长,我还剩多少力气去挣扎未知的无数秒。

影片开头,镜头就只是停留在法兰克和他妻子的面部,他们正在医院里接受“上帝”最后的判决,微妙的神情就在医生持续的病情解说中变化着,女人眼眶里一直晃荡的液体终于不自觉落下,男人却只是凝眉哑口无言。直到病情描述完毕,才出现另外一张平静如湖面的脸,他手拿病历单,简单地告知法兰克生命得以延续的日子,有如死神般强大的气场,抹杀现场所有的失控。我只是讶异,为什么薄薄的病历单比生死状来得干脆,不给人任何搏击战斗的机会。

主人公法兰克濒临死亡前的短暂时光开始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他还有很多回忆没有保留,这是否就代表很多很多就只有摒弃呢?第一天他还是照旧去上班,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不知在哪个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将死之人,这一切做了也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应该一反常态的。家是曾经最奢侈的愿望,不浮躁平静的心才是最应该被家容纳的,既已如此,别无他求。真正留心观察生活,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的琐事纷繁复杂,这让患脑癌以及阿尔海默茨症的法兰克不能接受,不能接受自己作为爸爸的尊严被自己毫无意识的行为毁于一旦,不能接受病情严重的他带给妻子和孩子的只有负担和愤怒,不能接受被过去抛弃。但即使他做什么事都已经失禁,甚至动辄就变得狂躁,让妻子席梦娜忍气吞声的守护他,他依旧可以弹着他擅长的吉他为他可爱的家人创作,依旧可以用手机里的摄像机保存他对过去现在仅存的记忆和不舍,依旧可以和最亲最爱的人分享片刻的快乐,减少一丝愧歉。他让我看到了他的潇洒,在他得知自己病情却不放弃坦然面对的时候;他让我看到了他的可爱,在他每次发完脾气跟妻子道歉为她做事弥补的时候;他让我看到了他的脆弱,在他又哭又闹说不是我的错说不想死的时候。我最欣喜的就是他每次都很意识清醒地对着自己的摄像头,平静地说着每一件趣事,这大概就是全片的一条重要线索,展示出主人公在面对死亡时的乐观,将主题升华。

这个主题极容易引发自身的思考,想想自己是法兰克的情境,能有家人不离不弃的陪伴就可以幸福地靠岸。从一开始这对德国父母对两个孩子就没有任何隐瞒,让年幼的他们早早的知道父亲即将死去,这一点着实让我惊讶,这要是在中国,怕是不常见的,中国的家长会担心孩子的身心受到影响而对他们有所隐瞒,甚至会编一个善意的谎言来代替残酷的事实,直到孩子到了懂事的年纪才告诉他们真相,这两种教育方式是无法拿来比较的,都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爱的考虑,告诉或是不告诉只是时间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成长,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小男孩米卡只有8岁,却帮着妈妈尽心尽力的照顾爸爸,“你死后你的iphone会给我吗?”纯真的话语在床头对着爸爸诉说,他还懵懂,不懂怎么消化自己的悲伤。14岁的莉莉却不能轻易的接受,从她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是极其敏感的,但只要给她时间她就懂得什么是珍惜,在父亲坐着轮椅到赛场看她跳水成功,她早已在休息室泣不成声,“你不会死,有我在。”是女儿对爸爸的肯定。妻子的爱隐忍而有深沉,有着女子独有的坚强,即使累到想要放弃,却用尽方法让法兰克不再受到病痛的折磨,她爱他,所以让他随叫随到。我亲爱的家人们,圣诞节里最后的微笑请留在脑海,不要让我忘记你们的陪伴。

影片在女儿泪眼模糊时最后的一句话“我要去跳水了”戛然而止。此时此刻的我瞬间明白我恐惧的是从此人生少了一份牵挂,少了一个人,再也不能失而复得,却还要庆幸能陪伴这个人走过最后的时光。尽管承担了太多,却远远比没有那份熟悉的温度充实。停止对一个人的追踪,他的人生轨迹告一段落,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是另一个生命的不停止,我们能做的就是打破此刻的戛然而止,让活着的人继续做人的节奏。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学会去遗忘,而是正面面对无法逃离的荒凉。

文章作者:周倩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