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似是故人来——读《胭脂扣》(书评)

发布时间:2014-09-12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便是李碧华诠释的《胭脂扣》。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子、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的美丽。

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太为轰轰烈烈,让人向往,却也生出一种飞蛾扑火的即视感。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十二少送给如花的对联仿佛也预示着这个结局,一切只是梦幻,雕梁辉映着琼浆玉液,曲调帮衬着良辰美景,在鸦片烟中缱绻的妓女与阔少的爱情,终究走向湮灭。

真实的东西其实是不好看的。1932年殉情的妓女重返阳间寻找她的旧情人,而那满眼的繁华在她眼里终是凄凉。被人救活的十二少终究背弃了他们的诺言,53年后只是一潦倒老翁。如花转身离去,不再等待,从此萧郎是路人,纵使这个觉悟迟了53年。无论是《霸王别姬》、《生死桥》还是现在的《胭脂扣》,李碧华无不强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个事实。程蝶衣,丹丹,如花都为爱情痴狂,誓言幻作烟云字,错付千般相思。但不同于前者,如花更加现实。薄命怜卿甘作妾,如花并没有做正室夫人的美梦,她只求埋街食井水,屈居为妾,又有何相干?她渴望的是妓女一辈子都在追求的平常人生活,爱情不过是锦上添花。烟花柳巷之地,虽然当初你侬我侬,但是等到残花败柳的那一天,便是凄凉晚景奈何天。这个道理她深知,但是陷进去便是进去了。即使成为一个女鬼,也仍对死去的誓言心心念念。

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到,这便是与当代人性的一个对比,如花虽然是一个女鬼,却没有令人害怕的面孔,可以说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连李碧华都直言她并没有像她笔下的女主角一般痴情,这便是一种幻想。而这样一种缠绵悱恻的爱情,恰恰填补了现代人可能在现实中不能找到的情感寄托。

我们羡慕如花一般痴情的女子,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为爱决绝的一面。在我的价值观中,情已逝又何必等?50年不变的爱情确实在生活中很难实现,如花的胭脂扣,是一个妓女对永恒爱情的偏执守候。不复返的时代,不复返的观念,又有哪个舴艋舟能承载这般深沉的爱?以前有签,现在有你,如花说这一生过得也不冤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不可能用现在的视角来看待如花的爱情并对其指手划脚,53年的等待我们终究敬佩,那是我们这一生都不敢仰望的数字。痴男怨女,悲欢离合终究是人生常态,也是我们不得已的妥协。

在我看来,这不光是对爱情的思考,更是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十二少在人世53年,却没有想过给如花一个交代,只是一句“原谅我”,如何抚平如花心中等待了53年的伤痛?有人说结局不应该相逢,要用不完美来成全他们的完美,何必要拨开虚设华丽的外衣来窥见肮脏腐败的内里?然而在我看来,当如花说出那句话时才能更深刻诠释女性的地位与觉醒:这是你送给我的胭脂扣,我戴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不再等了。如花悲戚地望着昔日的情人,眼里充满了苍凉,看似迟到了的觉醒才是对我们真正的震撼。

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离别以前未知当初是那么好。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得有无还。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我想也恰恰表达了这种在《胭脂扣》里的无奈吧。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童笑雨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