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博君一笑,不问荣失——简评《私人订制》

发布时间:2014-03-24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贺岁,喜剧,葛优,冯小刚。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绝对又是票房新高的征兆,然而今年的贺岁档喜剧,冯小刚显然别出心裁,冯氏幽默再度上演,情况却和以往有些不同。

私人定制的开头选用了单一的黑白色调开篇,一则为了体现时代的古老性,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成二战时期的德国,二则,黑白开篇格调优雅又耐人寻味,然而,喜剧就是喜剧,严肃序幕,葛爷一出,喜感倍增。四位主演身着正装出场,带着一种既庄重又诙谐的方式向观众介绍自己的身份,公司口号响亮出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伴随着观众的阵阵笑声,《私人订制》大幕缓缓拉开。

整部电影分为三段,每段都通过客户的“白日梦”来衍生发展整个故事。影片中人物对话堪称一绝,冯导自嘲的风格继续沿袭,对话正反打不单单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形象生动,更多的是反映了导演的思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范伟在剧中角色句句经典,“像和尚一样的工作和检查自己。”冯导借着他人之口不单单让人捧腹大笑,还映射着当今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和社会问题,“我可以不收,但他们不可以不送。”“群众里面有坏人啊。”一句句人物对白安插仔细,形象生动的刻画出人物形象和官场环境,人们观影的同时不禁反省,这样的冯氏讽刺和嘲笑易于接受,何乐而不为?而在第二部分,冯导又将自嘲伸向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电影届。惊世的“终身最俗奖”实在让人哭笑不得,秉持着“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宗旨,私人订制团队再次出发,“恶补高雅”成为新的动力,我们看冯导的作品,能够从笑中品出一些意味,“雅过敏”那就换血,笑料百出又让人不禁为这位大导捏了一把冷汗,人们通过电影,了解到电影背后的创作与辛苦,明白对于一些导演而言名誉和金钱并不是一切的动力,也会对电影艺术肃然起敬。第三部分,宋丹丹扮演的底层人士忽然一夜之间变成亿万富婆,从地狱到天堂的变化,竟是多少人的梦想,可冯导展示给观众的,除了繁华更多的是落寞和寂静,真正的富足到底是什么?除了金钱,更富足的是什么?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整部影片用大远景交代环境,一步步将观众带入剧情,多处运用人物近景和人物特写来表达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通过对话描写变现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而在影片中运用的跟镜头主观视角,增强了极大的带入性,使观众的主观感受变得强烈丰富。细节方面,初入官场的司机仰视佛像,表达尊重,佛祖俨然以一种俯视众生的态度出现,好似早已预料到故事的结局;而在外景通过玻璃的反射看到范伟扮演的角色,好似一种局外人的身份看到他的现状,从而更好的将观众脱离出情景,转而下一个故事。人们从镜头表达的感情中和自己产生的情感发生碰撞和共鸣,使观众更为深刻的体会导演的苦心。一部电影同时反映社会问题,反映电影届现象,反映亲情观念,反映人文关怀,不只一箭双雕,更是百花齐放。

从整体上来说,冯导的作品在我看来,并不是网上所说的烂片,一无是处,相反,作为喜剧,捉住人们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你看到了,笑了,有感而发,那么,为什么不能说明冯导又创造了一部好电影呢?影片结尾,私人订制的主题变成了道歉,向被伤害的人们道歉,向养育了万千子民的山川河流道歉,向本该清新明净的自然空气道歉。他们在戏里道歉,而观众更多的,是应该在现实中道歉。观众明白了道理,体会了一点点意义,不管是多是少,都是冯导的成功。观众在观影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笑?这是冯导一贯为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自己做的一个小小的突破。平心而论,不谈艺术加工,不谈内容是否老套,许多观众在乎的也许并不是它多么多么有内涵,相反,在他们眼中,能得来价值,能反思更多从而想着去改变什么,也就足够了。电影折射三观,娱人娱己,不矫情,不造作,真真正正可以是一部好的作品了。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王禹丹 编辑者:谢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