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亚洲篇】博弈

发布时间:2012-04-25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博弈是浪漫主意的运动,一直以哲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博弈并不关注目的本身,而是关注达到目的的行为。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外国各商业大片的领入,国产电影的这场博弈是步步为赢,还是节节败退?

随一根火柴划亮点燃一盏油灯,北大室内被照亮,悠扬的音乐中,漫随鸟鸣,日风,博雅塔,日晷,竹林,伟人像,未名湖……光影交错音乐的变奏牵引这我们共同漫步百年北大。

黑人老师以说唱的形式介绍耶鲁大学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共享客厅,学习聚会”、“每个住宿学院由一位院长管生活、一位主任管教务,他们和我们一起吃住”、“你有机会和喜欢的世界名人会面”……片中,所有耶鲁学生载歌载舞,满脸洋溢着欢笑。青春的朝气,青年老师的解说,直观的future and dream。

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各自的宣传片在网络上引得一番热议,光影形式的影像形式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薪火相传习性,光追踪游,水演绎梦,声诠释惊,揭开未来的希望和飘忽不定的魂。灵动欢快的青春和活力在耶鲁的宣传片中演绎的酣畅淋漓。在两个简短的宣传片中,融入的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可谓各有千秋的文化背景下,为何中国电影产业却始终很难走出国门,在世界传媒的这个棋盘上,中国的电影如何运筹微末,披荆斩棘。

五千年历史积淀,含蓄有余,蓄和浓厚的古韵,招式间透着古韵京腔的气息。1905年的第一部《定军山》的启程拉开了这盘声势浩大的传媒棋局。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二代”导演在延续这局从未停止的局势,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三代”导演以谢晋为代表的“博弈者”在寻求着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在出其不意的招数中,中国的影坛精心的布局试图将局势引领到优势之路。然,10年文革,文化作品的束缚,影视产业的滞后,却使这盘世界传媒的事态趋于停滞不前的状况。

停滞的产业链压抑着创作者的激情,政治的开放,大学政策的再度开启,终于为阻塞的艺术洪流凿出缺口,电影进入第五代黄金时代,一群热血的大学毕业生,斗志昂扬的闯入。他们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勇于把它们付诸与行动。

黄土地沉稳朴实而完整的构图,柔和的光线处理天之广漠,地之深厚。原始的愚昧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贫瘠黄土中生发的荡气回肠的歌声,踏着滚滚漫天黄尘陈凯歌导演将粗犷豪迈的中国血性刚毅映与影上,人文化气息下散发中国传统黄土的文化。

疯狂与热烈的战歌下,当顾长卫遭遇到张艺谋,红高粱就具有了西部漫天黄尘里酒一样熊熊燃烧的生命质感,中国第一摄影和同样对影像如痴如醉的老谋子,两个旷世奇才激情碰撞,大自然的苍凉,东方文化的神秘,就通过他们独特的造型摄影,呈现于世界面前,九儿身上的中间宽上下窄的红高红裤,伙计们闪耀着古铜色彩的上身和他们桀骜不逊的光头,在震天的唢呐声中,把阳光切成无数碎片的扑棱棱抖动的高粱骡子,日食铺天盖地的红……大开大合把视觉造型艺术玩的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作是一幅饱满热烈的剪影,浓重的色彩如同泼墨一般肆意挥洒……

大开大合的音乐和这部影片相辅相成,同样热烈饱满的情绪,同样嶙峋苍凉的情怀,在银幕上大写意的完成了一次碉楼山河镌刻生命的挥洒,颠轿劲拙热烈的音乐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满汉黄土高原亲人的火辣酣畅,九月九日,敬酒神时唢呐营造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第一次和我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后,黄土地男人用自己毫不修饰的粗犷嗓音送女人是的情歌,九儿血洒高粱地的时候儿子豆官完全念白似的指路冥文,穿云的金石之音,在空旷的黄土地上一路奔腾,搅起的滚滚烟尘在天边浩浩荡荡。

那喷薄欲出的情、激情的演绎,恸破人心。

百花深处,好酒陈翁底,老北京得冯先生,住了大半岁月,看过花开花落,房子早拆了,但他的心还留在过去,埋藏在百花胡同那棵家族的大树下。搬家公司装模作样的在搬只存在于冯先生眼中的家具,一口京片子,在穿插这传统相声的喜感。废墟之上陈凯歌用那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看似玩世不恭的“堕落”,却是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在十分钟里表现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琐的怀念,以此传达着自己一贯艺术理念。搬家,在旧到新的历史转变代表着时光流逝面临迁移和新生,镜头的辗转,破落的“旧家”,汽车经过的断壁残垣,孤零的老槐树。冯先生眼中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的灯座,在将荒诞归结于冯先生的滑稽疯癫上时,土堆深处作为“历史遗留物”的“当儿”,於他手中确实存在的“铃儿”相结合,虚幻中,背景实体下老槐树的聚焦虚化成古色古香的立体化构图,进而幻化成粗糙而不失宁静的和谐的中国水墨画。“十分钟年华老去”的主题下,虚实的光影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间,导演身上高度的人文精神,剖析历史和传统中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传递着一种国土厚重。

在文化底蕴浓厚的沃土,在导演人文气息平和而激越的独特风格创作的“棋手”中,为何,中国在博弈赛场上的电影始终打不开一个真正的优势?

电影的迅速转型,国际市场影片的商业化,打得中国市场一个措手不及,网络化的普及,网络短片迅速彭升,商业化的产业链式的电影路线,短期的产量增加却并未置换出艺术品质的增值。艺术、人文在商业电影冲击后的畸形改革,场面的宏大无法遮掩支离破碎的无规则多元化影视,技术的强大、资金的雄厚弥补不回现代人在面临困境迷茫、颓废时中缺少的生命价值核心。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核心,就如同宇宙大爆炸之前必有一核心,市场文化的多元化,导演艺术构建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丰富了中国市场的电影产业,然而在这场世界的博弈局间,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打出自己所谓的好棋,心散棋错,就如同三匹马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拉同一辆车。当下中国博弈局上的的核心体系却更多的偏失在庸俗化的致命缺陷之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庸俗的东西,喜欢看暴力的东西,看刺激的喧哗,为单纯迎合满足观众的喜好而拍摄,精神核心的丧失是无数多元化产业所不能弥补的过失。好莱坞影片的商业化产业是建立在市场与专业化的体系规则后的电影,场面化,形式化的改革,为单纯的提升可观性商业片,中国影片的盲目跟风成为了电影产业劣势的根本。如果我们买家买宝马车,在行动前需要一个决策,如何判断性的选择?首先去了解它的性能,生产工艺,而并非只是看着外壳的华丽雍容。发展优势化产业电影,中国的战术未必去完全跟风好莱坞市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当他不慎中伤害了创作者的艺术灵性而陷于泡沫化的泥沼时,其实也在伤害了媒体自身的文化纯净型,在中国文化积淀醇厚的沃土之上,适时的参加世界电影节,研究外国文化影视市场的精华妙手,知己知彼的战略配备,电影需要的是一种欣赏价值,在这场世界传媒影视的博弈场上,中国的电影的战略储备是不是能抵御2012“末日”的光临。(先锋通讯社 张道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