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才

同饮黄河水 共保母亲河——浙江传媒学院暑期实践黄河综合治理团队走进河南

发布时间:2012-08-22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盛夏7月,中原大地正值酷暑,来自浙江传媒学院“黄河综合治理暑期调研团队”的同学们与指导老师一起,迎着炎炎烈日,走访了郑州、洛阳等黄河流经的重要城市,近距离感受河南政府和人民为治理、保护黄河所做出的努力,为唤醒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意识献上一份来自大学生的力量。
  “近年来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吸引人们将目光更多的投向长江流域,而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防洪灌溉、泥沙治理等方面既有经验,也有缺憾,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黄河之险,险在河南,黄河防洪治理的重点也在于此,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力量有限,所以选择了河南省作为假期考察的重点,希望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能为社会服务”来自山东的队长王潇这样解释队伍的初衷。
  3日一早,团队在郑州市水务局王学军处长的带领下参观了花园口灌区,一路上受到了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灌区内,同学们看到了目前建设有的三个引黄闸门、七条干渠与三座沉沙池,亲眼目睹了自2007年开工的第一个水源工程已经开始发挥效益,引黄河活水,净城市污水,创造清流碧水的古都郑州。在此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提出相关问题,为如何在黄河开发保护的矛盾争议中实现城市生活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局面等课题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经过一天的休整与准备,5日清晨,队员们坐上了通往洛阳小浪底水库的长途车,奔赴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活动,从排沙洞奔腾而出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气势雄伟,媲美钱塘潮,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使每个队员都分外激动。“这是人类力量和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我们活动的意义正在于促成更多这样的和谐”作为河南本地人,队员宋雪感到很骄傲。
  随后,实践队在大坝边开展了以“同饮黄河水,共保母亲河”为主题的大型签名活动,提醒人们保护黄河,人人有责。在场的游客、居民和工作人员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断有市民要求与队伍合影,并向队员询问这一路的考察情况。“很感谢这些不知名的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相信有了大家如此热情的支持,黄河之水定会涌流不息,造福一方”队员李易周代表全队许下了美好期翼。

  花园口景区是我们参观调查的第一个地点,我们参观了将军坝和成为“镇河之兽”的独角兽。在参观中,我们了解到1938年扒口处,是蒋介石为防止日军西进人为的黄河改道形成的。花园口引黄灌区位于郑州市北郊,黄河南岸,东风渠以东,陇海铁路以北,中牟县以西。灌区范围内包括郑州市的金水、邙山、管城三个行政区,八个乡,84个行政村。规划范围229.5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4.17万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实灌面积6万亩。
  小浪底大坝位于洛阳孟津县小浪底镇,距离济源市30公里。小浪底大坝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也是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6台30万千瓦混流式发电机)地下发电厂房,高160米,长1667米的粘土斜心墙堆石坝,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纵横交错的108条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备了防洪、防凌、发电、排沙等多项功能,是旅游者观赏黄河沧桑巨变的一大景观。
  我们还参观了小浪底工程展览馆,通过图片、沙盘、资料,我们更加确切地了解到这项工程是集防洪、防涝、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浙传黄河综合治理暑期调研团队 赵赛娜、李易周、 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