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文学院暑期实践小组抵达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对陕西梆子腔(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
走访过程中,在西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有关秦腔的踪影,无论是公园里老年自乐班的演唱还是街上销售的脸谱剪纸,无一不反应出秦腔在陕西人民生活中的位置。特别是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的举行,更加把秦腔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其中在博览会园区中集中展演的皮影、关中泥塑、提线木偶、秦腔等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肯定,这些都为西安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证,值得我们关注思考。
随后,实践小组来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并采访了“小梅花团”团长——陈彦。在与陈彦的交流中,了解到该团作为戏曲艺术研究团体,始终遵循研究、改革、创新、示范演出的方针,不断推出优秀剧目,丰富着地方戏曲艺术宝库,延续乃至创造着秦腔等古老剧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同时,他也对秦腔及非物质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忧,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进戏院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大多都是老年人,他希望当代青少年能够走进戏院听秦腔,学秦腔,传秦腔,把秦腔当中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探索精神,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戏院,了解秦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特别举办“2012,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年,此次活动以经典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的定位,吸引了很多潜在的秦腔观众,从而激活了西安城市舞台多年来的萧条,萎靡,沉寂的演出市场。
最后,我们团队受戏曲研究院工作人员盛情邀请,观看了秦腔名剧青春版《福寿镜》作为此次活动的结束之笔。这出戏的艺术处理比较传统,故事情节设置上没有大的变动,较完整地把这个传统的优秀剧目继承下来,但在舞美和灯光上是新的设计,将传统的题材用现代的元素给包装起来,这个跟孩子们青春靓丽的气息更吻合,当晚座无虚席。通过对秦腔的走访了解,使得实践小组同学了解了许多关于秦腔的知识并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模式。(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