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才

**音乐从不是配角——著名作曲家施万春漫谈音乐创作

发布时间:2012-04-26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通讯社桐乡26日电(记者陈卿雯) 26日晚六点半,浙江传媒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热闹非凡,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在此与大家相聚,漫谈音乐创作。
  此次讲座是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承办。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李军、桐乡管委会副主任黄洁、音乐学院副院长吴爱芳、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吴红非以及其余教师代表出席了讲座。讲座收到了音乐学院以及其他二级学院同学的欢迎,同时还吸引了不少桐乡市的音乐创作爱好者前来。
  讲座开始前半小时,同学们便陆续进场,大屏幕里播放着施老师的音乐作品视频,伴随着悠扬的乐章,仿佛进入了一个音乐光影的世界。
  施老师一进场就受到了大家热情的掌声,李军副院长代表学校授予了施老师客座教授聘书并为其佩戴校徽。
音乐学院李德付老师主持讲座,向大家介绍施老师后,难掩激动之情,于现场即兴高歌施老师的作品,同学们不由得伴着节奏鼓起掌来,气氛热烈。
  施老师则笑称此次讲座是一次“亲切对话”,希望与大家共同畅谈,感受音乐。整场讲座施老师并不急着向大家灌输一些创作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与大家一同欣赏,结合作品,和大家分享创作当时的所感所想,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歌词的内涵等。《彩虹》诠释着一种爱与温暖,通过昂扬向上的曲调来鼓舞灾区孩子,带给他们未来的期盼;《肖像》结尾传来圣洁的钟声,歌颂女性伟大的形象;《回音壁》通过多个声音分部,给人以回音的奇妙感受,并启发联想起现在和过去;《红棉颂》于鸟语花香当中给人以一种积极的力量,鼓舞人心……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施老师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十余首风格各异的作品,同学们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提出了“创作基础是什么”、“传统音乐是否有断层”等问题。施老师则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做出了详细的回答,并认为音乐的态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音乐就好比女孩子,接触多了,体验过了,也许就爱上啦”。
  施老师为电影做了很多的配乐,但是他特别强调“音乐从不是配角”,音乐有她的生命所在,她从不是举重若轻可有可无的,她对于一部电影的意义同电影本身一样重要。
   
记者后记:常与高人交往,闲与雅人相会,此次与艺术大家的亲密接触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文学可以陶治人的情操,也许音乐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也许我们不懂音乐,不会创作,但我们试着聆听,去感知,去品悟,去想像……是凄婉悲伤,还是快乐萦绕,是激情澎湃,还是悠扬婉转。这样才能置身于音乐,感悟音乐。感谢施老师,让我们在欣赏一场饕餮盛宴的同时,感受到了音乐的灵魂。(审核/姜煜婷  责编/刘玉茹)
   
链接:施万春,作曲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1973年开始在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198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版权协会理事,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音乐协会特约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中国录音师协会艺术顾问.主要声乐作品有:《送上我心头的四年》、《橘子熟了》、《啊梦》、《银河之歌》(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团团歌)、《肖像》(获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优秀歌曲第一名)、《彩虹》(美国华人求助组织基金会ACCEF会歌)、无伴奏合唱《回音壁》(获2011年第八届金钟奖金奖)、交响合唱《红棉颂》等。主要器乐作品有:管弦乐《节日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民族管弦乐《版纳风情》等。主要影视作品有:《青松岭》、《太阳和人》、《如意》、《良家妇女》、《贞女》、《孙中山》等50余部。此外还参加了交响乐《沙家浜》的修改及定稿工作,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修改和定稿工作。2005年在中国电影百年庆典上,获得由中国电影基金会颁发的百年电影特殊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