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才

国传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云南弥勒访国家级非遗“阿细跳月”

发布时间:2011-08-12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7月中下旬起,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传统与现代撞击中的传承——国家级‘非遗’彝族‘阿细跳月’调研”小分队在云南弥勒可邑村开始了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支实践小分队由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聂晓旭和影艺的胡琳琳等5名成员组成,校社科部副主任肖芒为本次实践活动的带队老师。


  彝族“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致力于申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城22公里,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可邑”是阿细语的“吉祥之地”,这里是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彝族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我们此行就是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他们的独特节日及庆典活动等进行探索研究。


  实践期间,队员们深入探访“阿细跳月”这种少数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与“阿细跳月”传承人、政府专员、学者专家以及国内外游客等多方交流探讨,参与学习“阿细跳月”,体验它的独特魅力。队员们参与了彝族重要节日火把节的开幕式,取得了十分珍贵的图片及影像资料。可邑村独特而美丽的自然风貌也为此次实践增色不少。本次实践,队员们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少数民族朋友们的热情好客,与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


  在为期10天的实践中,队员们团结协作、互相信任、不畏艰辛、积极探索,度过了十分有意义的暑期实践时光,收获良多。对彝族“阿细跳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据悉,该团队将在指导老师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实验电视台总编徐洲赤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资料整理成文等后续工作。(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文:聂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