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才

浙江传媒学院·博士讲坛第32期——潘祥辉博士为改革体制寻方问诊

发布时间:2010-11-22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请问老师,您刚才所讲的‘官本位’是当前改革中最大的障碍吗?”“您讲的市场作盈利和政府做公益跟西方的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理论有何联系?”“这种对社会问题的负面态度,对大一新生来说要如何消化?”讲座现场的提问环节,同学们接连发问,老师应接不暇,气氛热烈。
  11月17日18:30,图书馆报告厅二楼,第32期博士讲坛如期而至,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潘祥辉博士为大家详解了深层次的社会改革问题。讲座的开始,潘祥辉引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的就职演说中“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表示自己要以《同病同源:医改,教改与传媒改革的比较分析》的讲题挑战大师。将这三个领域结合起来溯其本源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鲜有人涉及,潘祥辉的创新理念及挑战精神可见一斑。犀利的言辞与深刻的分析在此后的讲座中的确连连惊爆全场。潘博士从三个行业的共性入手(它们都是良心行业,都具双重属性),结合新闻时事、网络热议等元素,将“一元体制,二元运作”导致的病症一一曝光,并对当前医改、教改及媒体改革领域的“政府主导,国进民退”的“反市场化”提出了质疑。
  随后,针对这三个领域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潘博士开出了三贴药方,即实行真正的市场化(允许民资进入这些行业,给民办机构以真正的市场地位和国民待遇)、政府只当裁判员(理顺关系,管办分离;下放更多权力,少管具体事务;制定游戏规则,加强监管)和“政府做公益,市场做盈利”。关于医改和教改,他还提出了具体方案,而把与同学们关联最密切的传媒改革部分留给了大家去探讨,希望能够引发传媒学子的深思。对于有同学表示无法接受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潘博士表示,大学里最需要学会的就是批判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不应与过去相比,而是要比现在做的更好。”在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思考,去行动,去推动社会往前走,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文化中国,创意传媒”博士讲坛第33期预告:12月1日(星期三)18:30,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陶冶博士——《大众文艺面相背后的国家文化》,期待您的到来。(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