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才

暑期社会实践:走访上海“田子坊”

发布时间:2010-08-16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去上海做暑期实践的几天,天空下着淅淅沥沥小雨,无疑也给我们的调查增加了难度,但是经过我们的团队的努力和配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田子坊”和想象中的并不完全一样,那窄窄的弄堂,还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富于创意的店铺都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时代在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土地去进行开发,一方面耕地又不足,对于一些历史风貌建筑及街区进行拆除,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矛盾,现代的文化遗产保护通常都是很难的。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深有体会,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但是如何保护以及怎样保护得更好是更值得深思的。
  如果没有“田子坊”,那打浦桥那一带的石库门将被拆除,因为“田子坊”,打浦桥那里的石库门才得以保存下来。
  “田子坊”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在我们进行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国内外游客都给予了很大的配合。其中有一个来自香港的女孩热情的帮我做问卷,下雨天手里拿着伞,非常不方便,我主动提出帮她拿伞,她也非常客气。
  还有一家三口来自台湾地区的游客,女儿不太看得懂简体字,请来她爸爸做翻译,结果,她的爸爸妈妈又都帮我们做了一份问卷,最后她的爸爸还和我谈了谈自己对“田子坊”的看法。
  还有很多的外国游客,有一些是来中国不久的,有一些是在中国生活了几年的,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发现对于“田子坊”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田子坊”从总体来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尝试,并且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很多人来这里就是想看看上海的石库门,感受一下老上海的氛围,或者找寻自己儿时的记忆。与创意产业结合,带动经济发展,并且成为了一种新型旅游景点,值得很多地区学习,成为了一张上海的新名片。
  “田子坊”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纯粹搞艺术的艺术家面对“田子坊”日益浓厚的商业气息被迫纷纷出走,艺术家需要生存,但是更需要浓厚的艺术氛围来保证创作的质量,但是目前也有很多进驻在“田子坊”的店铺并不是搞原创艺术的,而是出售一些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并且标价很高,一些老外都惊呼价格实在太高,难以接受。
  经过调查,可以看出,国内外游客更希望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不那么商业化的石库门文化。所以,如何平衡商业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有待探索怎样才能更好解决的问题。
  这次实践对于我来说,收获真的是非常之大,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要全面的去看待,立足点不同,观点也是不同的,如何去平衡田子坊的艺术、商业和住户这三者的问题十分值得探讨。
  我们希望在“田子坊”里找寻的是那一丝丝老上海的味道,那原汁原味古朴的感觉,是那长满青苔的石板,是那抬头可见的挂出来的汗衫,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难以找寻的寻常巷陌的生活气息。
  我们不愿看到的是更多的酒吧在夜色阑珊时年轻人欢快的声音使得老年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的艺术家面对日渐浓厚的商业气息而放弃这块坚守了很久的阵地,我们希望这里还是一个个年轻艺术家纯粹的创作的净土,希望这块地方能像它成立时的那样纯净,保存它原有的意义。
  弄堂里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希望在每天的日出日落之间,穿梭在“田子坊”弄堂里的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美丽的梦想,或者在这里继续找寻到那种原汁原味的石库门的味道。(文/徐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