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六点半,电视艺术学院“金鸥杯”数字短片大赛一等奖获奖短片《日出日落》展映及主创交流会在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短片导演10电视节目制作班潘骋与在座的同学们就影片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日出日落》剧组远赴柬埔寨,走进东南亚佛教僧人的日常生活,用镜头刻录下他们的作息,全片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异国风情。影片一开始以一组东南亚群众生活的快速回放的镜头开始,细致地描绘了一幅他国画卷,僧人们就是这幅画卷的主角。僧人们穿衣、化缘的生活细节被一一记录,他们所坚持的传统生活方式缓缓地流淌出一股慢节奏的安静态度。老中青三代不同僧人的采访中可以看到,他们年岁不同,有的人已经出世,有的人还在苦修,有着同样的淡薄生死的清明。

短片放映结束后,导演潘骋介绍说,《日出日落》这一部记录短片是由“壹分力量”公益基金组织的“见行见远”公益活动的第一季影片作品。该片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剪辑共费时三个月,而奔赴柬埔寨实地拍摄则花费了6天时间。他向同学们坦陈,这部短片的成功有运气的因素存在。在拍摄的时候,被摄者和拍摄者的状态都非常良好,虽然请的翻译不会中文,但是总体在交流上的问题也不大。片子在后期剪辑制作完之后比他前期的预想效果还要好,这令他感到惊喜。有同学提出关于纪录片主客观平衡的问题,潘骋认为一部纪录片需要客观性,但是要做到完全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一个度的把控调整需要导演本身的思悟与判断。潘骋在《日出日落》力图刻画出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风格,来阐述他对于“轮回”的理解。他也承认在某些细节的展现上还是粗略了一些,没有更好地表达出他的意图来。
潘骋现在正在参与“见行见远” 公益活动第三季的影片拍摄。电影学院的张潇芳老师作为他这一次活动的指导老师也来到了《日落日出》的展映现场。张老师认为纪录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多同学会因为拍摄技术上的缺失而不知道如何展现内心的想法。其实,人体就是最好的记录设备。用眼睛,用耳朵去有角度,有重点地关注这个世界,充分利用五感。在拍摄纪录片时,也要提前写好“剧本”,做好全面预设,不丢失任何一个机会,这样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佳作。
一场日出,也许就是一个新生;一场日落,也许就是一段消逝。《日出日落》是一部风格平和的短片,而它所蕴含的深意却值得人反复咀嚼。感悟,往往在于一念之间。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