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才

中国梦:小小梦想铸造的希望——电艺“我梦”实践团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3-08-08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如果说大学是一幅雪白的画卷,等着你用智慧和双手描绘属于自己的七彩青春,那梦想就是你手中的画笔。无论哪个年代,大学生们总是怀抱着对青春的激情与梦想,而正是这一种宝贵的品质使梦想成就了大学之美,大学也因梦想而精彩。

  7月初,电视艺术学院“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杭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活动中,队员们通过两种方式对研究对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大学生——进行调研:其一,约定对象采访;其二,街边随机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队员们逐渐领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生的梦想之变迁,并在采访之后深入探讨,将此次调研的成果转化为剧本,计划以微电影的形式将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梦想现状展现出来。

不同年代,我们的梦想在变化
  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追梦人,而不同年代的大学生亦有着不同的梦想。为了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梦想的演变以及现状我们实践小组通过街头随机采访与事先联系好目标采访对象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进行了采访。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此刻正在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简单纯真的梦想着不挂科、顺利毕业;80年代的大学生,梦想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拥有一份成就感;70年代的大学生,或许因早已步入忙碌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而忘却了自己当年的梦想;50年代的大学生,因当时正处于社会的变迁,政治因素的限制,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梦想着为新中国的崛起而奋斗……还有许许多多不同年代的大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梦想,这些梦想有的与国家的发展建设相结合,也有的只是为了实现眼前的一份小小愿望。无论梦想是小是大,因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环境,梦想总是会五彩缤纷的,总会随着不同的时代环境而一起变化。

岁月流逝,我们的梦想依旧平凡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哪个年代的大学生,对于我们的问题都会给出这样一个回答——“找一份好工作,未来生活的更好一些”。这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梦想,是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小小心愿,却是各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提到过的一个梦想。

  或许只有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平凡拥有平凡的乐趣,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才会多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大,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严峻,许多被采访的90后大学生们表示他们此刻的梦想是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平凡稳定的生活。所以无论社会的发展,岁月的变迁流逝,每个年代都会有许多的大学生们梦想着选择过上安逸、平静的生活。这样的梦想在其他许许多多梦想中是最简单、最平凡的,也是最真实的,梦想却因这样的平凡而变得伟大。

新时代,我们是中国梦的铸造者
  在街头路人的采访中,我们很荣幸地遇见了一位5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伯伯姓袁,已有60多岁高龄,正带着他的小孙子出来游玩。袁伯伯说他们这代人生不逢时,由于遇上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们读书的梦想到高中就破灭了,但是当时有好多人包括他自己都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所以他说他非常羡慕我们这代年轻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美好的年代,他也希望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一定要珍惜这一个美好的时代,把书读好、读活、读精,使自己成为今后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50年代的大学生们,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大学生,现在都已步入了老年时代。他们当时的梦想因社会条件的限制而破灭,这是时代造成的不幸,但是后来他们自强不息,为自己为国家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小小梦想,而且还要树立起“责任”的意识,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大学,一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一段青春中最美的时光,又因梦想的点缀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的梦想各有不同,但一定要敢梦、敢追,为自己创造更理想的未来,为国家铸造起更多的希望。

  目前,由实践调研结果改编的微电影“我梦”已经顺利完成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预计成片将在八月底出炉。(文/先锋通讯社记者 周立薇 陈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