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号晚,“浙传打鼓小分队”一行十人来到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进行“常山战鼓——非物质文化的剪影对正定县精神文化发展的影响”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正定县常山战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全面了解其对正定县精神文化发展的影响,实践队对正定县文广新局文化馆馆长、弘文中学校长以及杨庄村的继承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第一天上午,实践队首先来到了正定县文广新局采访文化馆张馆长,馆长向队员们介绍了常山战鼓的来源、历史以及政府扶持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的相关政策。馆长骄傲地告诉队员们:“在2005年的时候咱们准备非物质文化申请遗产,当时请民间文化保护馆及邀请的河北大学的研究生前来帮忙。当时第一批非文化遗产的项目的申请提交,有关部门对于常山战鼓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讨论,一起申报的还有元杂剧。终于于2008年批准申请。当时申请下来的总共有八项,正定就占两项。”而自从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女性也可以学习和研究常山战鼓。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常山战鼓传男不传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出门到大城市打工,所以常山战鼓就变成了全民娱乐的项目。后来馆长向队员们展示了很多关于常山战鼓的荣誉和图片资料,让队员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常山战鼓的文化。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杨庄村,对两位省级常山战鼓继承人——左建华和张书社进行了解和采访。从他们身上,队员们看到了杨庄村农民对常山战鼓的热爱,同时也有幸看到真正的常山战鼓的表演,果然如介绍所讲表演鼓点密集,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让人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队员们也亲自体验了常山战鼓的魅力,体会到了不同于城市的民间文化乐趣。在走访弘扬中学吴校长之行中,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要想使常山战鼓这样的民间文化流传和发扬,就必须进入学校,“从娃娃抓起”,让文化人和教育者将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而新一代的青年学生也将会给常山战鼓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在这短短的四天之行中,队员们深深体会到了常山战鼓所包含的勇敢无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连绵不绝的延续下去。(撰稿 /实践队队长顾雅迪 整理/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