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发现,在第一教学楼楼下的宣传栏内换上了主题为“诚信为人,严谨为学”的新内容: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因虚假报销被判贪污案的候选院士、台湾几所高校教授诈领研究费案例……
经了解,这些宣传栏内的案例是科研诚信教育专题展的一部分,由学校纪委办、监察处会同党委宣传部、科研处举办,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道德。学校也希望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能从这些现实的反面教材和教训中自警自励,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共同营造科研诚信环境,促进科研工作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记者细数发现,类似的科研诚信教育反面案例,宣传栏上共贴出了17个。不光数量惊人,内容更让读者唏嘘不已的是,反面案例中的主角不是高校院士,便是国外知名人士。那么,如此多的反面教材,来来往往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这些事情很普遍
“这些事在中国太普遍了!”一名名为关少琳的同学如是说,“其实这些事大家都早有耳闻。不过,说来也奇怪,有些文章本来没啥名声,结果被人剽窃之后才被人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赞成关同学的观点,如12新闻学班的王同学则无奈感慨:“这些类似于剽窃他人知识、滥用学术权利的反面案例其实体现的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责任感,忽视了对社会大众的尊重。”
为什么会出现科研诚信缺失
记者通过翻阅《浙江传媒学院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方法》,了解到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分为八种:伪造与篡改、抄袭与剽窃、伪造个人学术情况、不当署名、重复发表、滥用学术权力、滥用学术信誉、泄密、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行为。而这些不端行为,在案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细究之下,不难发现这些不端行为大抵为了名、利二字。
“抄袭行为的出现与浮躁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现在评职称、报课题都需要科研成果,而要真正静下心来做点学问很难,于是很多人变得急功近利,通过剽窃、抄袭别人的成果来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你看,宣传栏上的伪造、不当署名案例中,开头就这样写道:某大学博士后田某在工作半年后急于发表论文……”一名就读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曾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而记者问“你觉得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范同学不假思索地答道:“想要谋取名利呗。”
无论是因为懒,还是为了谋取名利,其实这些学术不端行为还折射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诚信意识缺失。毕竟,诚信乃为人之本,诚信也是科学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古时商鞅一诺千金换民心,今日学术造假惹是非。近年来,学术不端、科研造假、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事件在国内外频频发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也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科研人员形象,影响了科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科研诚信缺失已引起社会重视
因为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严重,科研诚信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相关文件:2009年,科技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浙教高科〔2009〕1号);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2012年,浙江省财政厅、科技厅、监察厅联合发布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科技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若干意见》(浙财教〔2012〕29号);浙江省监察厅、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布了《浙江省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办法》(浙监〔2012〕32号)
而我校也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道德,结合学校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举办了本次科研诚信教育专题展。这是继学校2012年下发《浙江传媒学院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方案》(浙传党〔2012〕44号)之后,着力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又一重要举措。(先锋通讯社杭州 记者/林子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