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DAwMzU1Nw==&mid=2651210542&idx=1&sn=e478cc63af67c977280131943d20ff4b&chksm=80a41624b7d39f3238c034527d2046dcce4d5b531fd8c9939e92a3f47b1cd81da6efaef68229&mpshare=1&scene=1&srcid=08125YK0fsWaJ5DwKY2hWx6W&sharer_sharetime=1597209025528&sharer_shareid=eb7053d1e870cef80d601b1933afe231&key=3802bbcd5b9ad3c88282bfc848115cf3bb55d8c3af097e770c9ac8103c150ef53e4575b1fdfe8902a8ec46c0b1c215a0961f3b55cd4c470b940812d4861df52936d05bf1704d717574d361319051020f&ascene=1&uin=NjY2MTEzODMy&devicetype=Windows+10&version=62080079&lang=zh_CN&exportkey=A0A8rhHfHQ3Y5QjRz1oQa0s%3D&pass_ticket=8ZDlvx%2BZu6KWun8dp0%2BP2S%2Ffiwp9mwRxO6WptutmqnCIoVMj2ErCJEPNmY%2BGxh0D
在这个不平凡的暑假
各校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
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
集中实践、返乡实践、线上实践……
多种创新形式在省内各地开展起来
来自浙江各高校的青年学子
初心不变
用实际行动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
贡献青春力量
一起去看看吧
总结抗疫经验助力复工复产
在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受影响最大的领域,餐饮行业已经逐步开始恢复营业。在此次社会实践当中,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南小队实践团实地考察疫情带给衢州本地餐饮店的影响,了解餐饮行业的复工复产情况。
衢州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力推,开展“舌尖上的抗疫”,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对合餐制说“不”。成员从来福面馆的老板娘那里了解到,在接到复工复产的通知后,便开店营业了,生意和之前差不多,就是店面的消杀工作比之前更加严格了。
接着,小队成员又去探访了一家面包牛奶连锁店。受到疫情影响,一直以现金流充裕著称的餐饮业,从大型连锁到小型公司都出现大面积现金流危机。收银台的工作人员称,疫情期间,店面及时制定了严格的入店规定,包括查看健康码、测体温等环节,部分顾客觉得麻烦而不愿进店购买。故此,营业额低于正常时期,但随着事态好转,营业额有上升的趋势。
由于衢州本地的疫情防控得当,加之衢州市市场监管及时出台了《衢州市餐饮业有序复工指导标准》,明确了餐饮单位复工复产所要做到的要求,餐饮行业才可以正常稳步运行。
为助力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7月5日至7月18日,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景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金华山景区开展“文明金华山 添彩朝圣地”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队分成4个小队,围绕助力保护风景区整体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对景区满意度三个目标分别开展环境清理与保护、文明劝导、游客服务、特色活动四大类项目。
队员们身穿红色短袖,配合景区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引导游客市民文明旅游;帮助找不到路的游客指明方向,推介景区特色;向市民免费发放《手绘双龙风景区旅游地图》,热心介绍浙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让外地游客感受到热情与友好。除此之外,实践队员还和景区志愿者一同开展“烟头兑换”、“环保互动”等活动,在保障环境整洁的同时大力提升景区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走进地摊经济体验烟火气息
近日,杭州市拱墅区运河上街夜市在今年夏天迎来了一批青年大学生。他们积极响应“地摊经济”的号召,投身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群年轻人就是浙江树人学院的8名学生。“发展‘地摊经济’,擦亮‘重要窗口’”这是他们此次开展社会实践的主题与初衷。为了更好地了解地摊经济,社会实践小队曾多次调研走访,对新市街夜市、武林夜市、西湖夜市、吴山夜市进行考察,利用问卷,采访不同摊主对“地摊经济”的看法,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地摊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这8位同学为了更深层次地体会“地摊经济”的含义,在社会实践的最后两天时间里,他们根据前几天的调研结果,线上采购所要销售的物品,以摊主的身份在运河上街摆摊,真切地体会了一把什么才是地摊经济。
从问卷调查到深度调研,从响应号召到自行摆摊,队员们每天深入到每个摊位进行问卷调研,晚上还在讨论时间工作、撰写文字材料……在这次的实践中,树大学生们体会了沿街销售,体会了采访中途被打断,体会了问卷调查时遭遇连连拒绝。但这次的社会实践记录着一行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8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地摊经济”树立了“窗口”意识,承担了“窗口”的责任和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他们的青春使命与责任担当。
7月23日,宁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姚世桃带领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开启了实践项目的采访阶段。各位成员分工配合,挑选了下午五点后摊位和顾客均较多的时间点,来到摊点聚集的区域进行采访调查。
小组成员收集了地摊经济的相关信息咨询请教了老师同学和相关人士,对访谈问题的设置进行了讨论。根据讨论出的几个要点,成员们分采访对象模拟采访情景,考虑了在实际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一份完整的访谈问卷。
下午5点30分左右,团队成员分别开始了各自的采访活动。成员们纷纷走上摊位礼貌地与摊主商量采访的相关要求,并用手机相机等工具以语音、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采访。
团队成员们不局限于单一摊铺,积极寻找不同商品种类,不同年龄阶段的摊主,不同售卖形式的各类摊位进行比较采访,见识了多种多样的地摊经济形式。摊主们也十分配合,积极回答成员提出的问题,内容丰富详细,对实践下一步的进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挖掘中国文化内涵让作品创造更鲜活
2020年7月23日至26日,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剪艺人生,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大师剪纸工作室,寻访非遗传承人方建国老师,并开展系列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实践团以方建国老师的“剪艺人生”作为本次活动的切入点,对方老师进行采访,了解如今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向方老师学习剪纸基础技艺,亲身体验剪纸文化,加深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为实践后期的创作成果做准备。
在活动中,方老师首先给实践团讲解了剪(刻)纸的基础知识,对同学们的剪纸创作进行指导,还一起探讨了传统剪纸如何与服装设计结合,更在现场演示剪了一幅剪纸云肩,引起众人惊叹。之后,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根据实践活动所学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完成了自己的传统剪纸作品以及剪纸元素衍生的服装设计作品,用新时代大学生自己的方式,担起传承非遗的责任,助力剪纸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高校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希望师生党员学习“四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以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形式,以组织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党建专项立项为平台组织师生深入社会,开展“学四史·创作品”主题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圣策老师带队来到红十三军诞生地——浙江省永嘉县,开展为期两周的红十三军历史发展与溯源研究。红十三军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浙江本土建立的唯一列入中央军委正式序列的红军,其英勇悲壮的战斗历程和不可磨灭的革命功绩,为浙南儿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
从红十三军的历史发展来看十年土地革命时期,再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视角独特,吸引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视线,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分别来自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媒体工程学院的9位学生积极创作,形成了系列讲述党史中的红十三军先辈事迹的短视频。
从教室转战田间探索科技兴农奥秘
8月2日、3日,在陈欣和唐建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针对“稻虾综合种养技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其有了初步了解;并和崇福镇农业经济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会,深入交流该模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何谓“稻虾种养”呢?其实就是将种植水稻的田地同时用于龙虾养殖,相当于一田两用,该技术进一步可分为“稻虾共生”和“稻虾轮作”两种模式。
李师傅是一位从事龙虾养殖二十多年的经验户,他告诉实践团的同学们,共生模式下养殖的小龙虾,品质较普通小龙虾大大提升。在养殖过程中,不直接投放饲料喂养,小龙虾需以水稻田中的杂草、害虫为食。这样长大的小龙虾,虽不是真正的野生虾,但由于运动量显著增加,其肉质更加饱满,味道更加鲜美,个头也大了许多。
既然“稻虾共生”的好处这么多,为何不全面进行 “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大部分田地选择“稻虾轮作”呢?对此,实践队队员们也提出了疑问。原来,政府对于田地的养殖面积是有把控的,所承包出去的田地必须要种植一定产量的水稻。“稻虾共生”模式需要在田地周围开设沟渠,相当于是小龙虾的“家”,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挤占水稻的种植空间。“稻虾轮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此次调研让同学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田间,“稻虾模式”从书本上进入到现实中,真正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体会到科技发展对农业的推动作用。“科技兴农”并不是口号,是切实可行的通往人民幸福生活的途径,希望有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可以响应国家号召,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农业上。
浙江农林大学“绿色憧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浙江农林大学校园及临安地区的昆虫资源及植株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暑期实践团在开展实践动员大会后,团队先于浙江农林大学内各地区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昆虫资源调查与采集,同时对校园内各种植物病害进行调查采样,为后续实践提供经验。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临安区太阳镇进行实践。在太阳镇实践过程中团队首先前往田河农业农场,对农场内有机蔬菜大棚及田间的昆虫和植物病害进行调查,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向农场主提供了一些理论知识指导。
在走出田河农业农场后,团队前往临安元生粮油专业合作社的水稻基地,在水稻基地中团队对水稻特有的病虫害进行调查,对水稻相关病虫害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