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浙传

浙江24小时:《流浪地球》B组导演到场庆贺!浙传109位毕业生以影像见证锋芒

发布时间:2019-05-29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

初夏时节,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

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2015级表演、戏剧影视导演和影视摄影与制作(电影制作)专业共109人毕业啦!

002.jpg

对于导演和制作专业的同学而言,拍摄毕业作品,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用一年时间,他们完成了26部短片。这些片子的总时长,短则3分钟,长则68分钟。

5月24日晚,在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艺术楼一楼小剧场,第三届AI·FILM华策电影学院学院奖暨2019届毕业作品展映举行。

这是一场别样的毕业作品展示,是一群毕业生对大学四年交出的最后考卷。

同一时间,第三届AI·FILM华策电影学院学院奖举行颁奖典礼,平时奔波在各个片场、穿着随意的同学们,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礼服,整理好妆容头发,走过学校特意铺设的红毯,参加浙传的“戛纳电影节”,迎接自己的大学“成年礼”。

003.jpg

0000.jpg

00002.jpg

00003.jpg

00004.jpg

00005.jpg

00006.jpg

00007.jpg

00008.jpg

一群爱电影的年轻人即将迈出校门

他们尊重每一束凝视的目光

《力哥》、《走火》、《在别处》、《正常人》、《我找牛》、《成年礼》、《门》、《出租车和奖杯》、《夏季消退》、《社交攻略》、《Tne Answer》……颁奖礼的宣传片上,凝聚着毕业生们心血的影像作品集中亮相,经专家评审团评阅后,颁发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制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人物造型、最佳声音设计、最佳原创音乐等多个学院奖项。

各个奖项的背后,是数百人的制作团队,在每部完成作品的片尾,有长短不一的演职员名单。

这群年轻人们说:“电影是假的,但热爱电影的心是真的,制作电影时花掉的时间和精力是真的,老师和家长的支持是真的。”

《在别处》的胡兆祥,《成年礼》的张瑞恬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胡兆祥说:“剧本创作,是电影的灵魂,这个故事其实是我在高二的时候构想出来的,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把它拍出来,毕业作品就是一个好机会。要拍一个片子不容易,剧本写好后,还需要后期影像方式良好呈现,这一次,我一直在真诚表达一些东西,朴素的英雄主义、现实中一些笨拙的人物,总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毕业后,我还是会一直写下去,坚持拍电影。”

《出租车与奖杯》的摄影李逸豪,刚毕业一年。他说:“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不做这一行了,今年影视行业也不太景气,如果没有一个热爱的心情,很难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很高兴我坚持了下来,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奥斯卡陪跑了13次的罗杰·狄金思,我要做好自己,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于荣誉,可能在某一天终会降临。”

浙传2015表演本科学生汤梓漪,毕业后即将赴国外深造,回望四年大学时光,她笑着说:“这四年,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变得更加独立,不论是生活上的独立,还是心境上的独立。其实我算是表演系比较‘另类’一点的学生,当别的同学都在忙着接戏的时候,我选了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从加入学生会到最后出国留学,其实身边的战友并不多,但是我做到了坚持自己所想的,所以还挺无悔的。对于想要报考表演的新同学们,我想说,演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背后通宵排练的日子不在少数。任何一条路都没有长久的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才能走得稳当。”

从这群爱电影的年轻人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都践行着同一个态度:尊重每一部认真的电影,尊重每一束凝视的目光。

webwxgetmsgimg-2.jpeg

webwxgetmsgimg-3.jpeg

webwxgetmsgimg-4.jpeg

《流浪地球》B组导演郁刚

作为浙传优秀学长亲临现场颁奖

今年春节,一部《流浪地球》火了。在这部片子的幕后主创中,B组导演——郁刚导演,是浙江传媒学院编导专业97届毕业生。

000.jpg

第三届AI·FILM华策电影学院学院奖颁奖典礼上,郁刚来到现场,并为《出租车与奖杯》的李逸豪、《正常人》的张恺祺,颁发了最佳摄影奖项。

郁刚说:“25年前,进入舟山东路浙传老校区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去拍电影,也没有想过25年之后我的学弟学妹们能拥有这么一个豪华的毕业作品展示舞台、这么庄重的一个颁奖典礼,我觉得很痛快,一切都像做梦一样。”

为了让学弟学妹们坚持初心,郁刚也寄语了今年的毕业生,“刚才上台的时候,同学们都穿着非常好的西装。我想说的是,真正做电影的人,大多数时候都穿得很破旧。这一身光鲜的衣服,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在领奖台上穿上,这是一件电影人最想穿但也最难穿的衣服,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刻(颁奖典礼),我们以后所忙碌的、奋斗的、追求的梦想,都是为了舞台上的这个感觉,这也是我们以后坚持努力的精神原动力。”

郁刚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热爱所以专注,“这么多年来,我想我的选择没错,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愿意为之倾力投入。这个行业,需要不断接触新技术,我永远处在一种未知的期待中, 这是一种浪漫,是我喜欢的感觉。”

最终要用影视作品说话

浙传华策电影学院刚刚起步

穆德远,是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博士生导师,1985年至今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来的摄影师,基本都是穆德远的学生,比如杨述、宋晓飞、罗攀、邵丹等等。

现在,穆德远还多了一个身份,是浙传华策电影学院院长,也是该学院学生口中的“穆爷爷”。

001.jpg

1360175298.jpg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拍电影也好,电影学院的教学也好,都要有耐心,要熬得住寂寞。现在学院刚刚起步,希望师生们能在这里享受教与学的快乐,携手共进,要做就要做最好的电影学院之一。” 穆德远说,与其他学校不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意义,在于将产业资源、民营资本与专业教育相链接,培养意识领先、个性鲜明、勇于质疑、有创作能力的电影人才,力求成为培养电影人才的摇篮。

追溯历史,2013年,浙江传媒学院成立了电影学院;2017年,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正式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浙江传媒学院、桐乡市人民政府、华策影视集团四方共建,是国内首个混合所有制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单位。

可以说,这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院,一切才刚刚开始。

“电影这一行特别有意思,当你学进去的时候,你会真的爱上它。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学生们经历了基础、强化、创作的过程,对故事、声音、画面、光、色彩等影视要素掌握扎实。我很开心地看到,AI·FILM学院奖办了三年,今年的作品,不管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穆德远说,“开办一所电影学院,什么叫成功,别的都不重要,作品是最重要的,最终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每一年,学院和学生都很重视毕业作品,而学生重视自己的作品,就是重视自己的未来。”

穆德远在学院奖颁奖典礼上发言时自豪地说:“这是专属于2015级毕业生的一个美好晚上。前几天的评审中,学生们的影片各有特色,我们在办公室里争论不休,真的很难取舍,有的评委甚至说,我们的学生作业,即使拿到国际电影节上也绝不掉价。”

webwxgetmsgimg-6.jpeg

webwxgetmsgimg.jpeg

每年学费高达5.8万元

毕业生就业选择多样化

去年,浙传华策电影学院首届计划招生100名,学费高达5.8万元,但报考情况仍十分火爆,实际报到率达到了99%。高昂的学费曾引来网络热议。

高学费的背后,如何实现“物有所值”?

记者从浙传华策电影学院了解到,教学模式是“高端化”的导师制——小班化教学,每班至多20人,并配备2位专业导师,提供每位学生每学期不低于10小时(即15课时)的一对一专业辅导;同时,学院将陆续签约十位海内外的顶级电影人,根据课程设置、项目设置前来授课、实训。

另外,浙传华策电影学院还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不低于两周的海外教学。根据专业分团队统一组织,前往欧美国家进行,每个团队将在目的地聘请五位外方专业院校资深教员、电影人承担授课任务,每位专家主讲两日课程,并统一配备中文翻译。学院承担每位学生的国际往返机票、食宿、交通、场地租用、课程安排以及外方授课专家的费用。

至于电影学院学生的就业情况,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乐观。浙传华策电影学院电影美术设计老师田智元,是2015级制作(2)班的班主任。他告诉记者:“不可否认,不少学生最开始是被光环吸引进来的。但慢慢地,在逐渐了解了电影工业的细分岗位后,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至少能立足的位置。”

记者获悉,去年,浙传2014级导演专业学生王凯璇的短片《红裙下》,顺利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短片单元。

“除了导演,还有制片、剪辑、后期、调色、统筹等等,甚至可以从事专业的院线管理。另一方面,学生跨专业就业也不少,出国深造、国内考研、入职影视公司、自己创业之外,还有考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岗位的。其实,我们的毕业生,还挺吃香的。”田智元介绍道。

原文地址:https://www.thehour.cn/news/27348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