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一群来自浙江传媒学院、平均年龄约为19岁的大学生,带着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获得的初印象,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梁家河,在同一片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感悟这座小村庄的大学问,共话奋斗的青春。
向往,成为前行的动力
7月9日,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由浙传国旗护卫队和全媒体中心摄制团队组成的“学思践悟新思想 青春共唱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一行24人,登上了火车,开启这一追寻领袖初心之程。
国旗护卫队的邵阳同学来自电子信息学院,在火车上一路阅读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不无感慨地说:“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黄土地气息。从书中,文章中,网络上了解的那段故事,都不如亲自探访更让人期待。这次能够随队前往,心情特别激动,我想这是我与梁家河的缘分。”
大家带着思考出发,在行走中寻找答案,这便是走出校园、参与实践的真谛吧。
来自文学院的刘逸宁是个典型的南方姑娘,看着列车慢慢地驶入了具有独特地貌的陕北,她在分享感悟时说:“好奇、忐忑、激动……数不尽的情绪杂合在一起,伴着我奔向那黄土地。”
“神秘,神圣,这是我对梁家河的向往,所以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没有半点迟疑。”国旗护卫队的李若比同学好奇窑洞是什么样、梁家河村现在是什么样,“我觉得这是一种让人坚定向前的红色火焰,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爱国力量。”
深入,让心灵接受震撼
7月10日,团队一行到达了文安驿镇,从文安驿镇步行5公里,再乘坐四轮电瓶车颠簸5公里,双脚和心灵都真切地触碰到了真实的梁家河,如同见到一位通信已久的笔友,既熟悉又陌生,兴奋激动又有些胆怯,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之深度交流。
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知青井、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青年学子们体会着青年习近平带领群众生产劳动的系列事迹。
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场景,当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实实在在展现在眼前时,让人真切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乡亲们同甘共苦、勤勉实干、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
当你真实地靠近这些历史的时候,历史便会用它独特的方式和神奇的力量,让你与之共鸣共振。
“一孔窑洞成了你的栖身之所,两个书箱是你最好的伙伴。煤油灯点亮你的青春,沉重的扁担压在你稚嫩的双肩。”在这里,成员们用心感受习总书记当年过“五关”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坚定意志。
“站在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前,我想起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描述的当时建造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那个年代沼气池带给了贫瘠的梁家河活力,看到了沼气池点燃了全村人的希望。”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胡灏同学有感而发。
践行,唱响新时代的奋斗
行动,是对感悟最好的呼应。
浙传的青年学子们用“唱响一首歌,高扬一面旗,举办一个党日活动”的方式,向梁家河精神致敬,表达新时代属于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联合党支部开展师生主题党日活动,浙传2018年暑期党务干部思政教师专题培训班成员和国旗护卫队队员一起学思践悟新思想,青春共唱新时代。
国旗护卫队斗志昂扬、步履铿锵,庄严隆重地高高扬起国旗,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现场师生庄严肃穆,满怀深情注视国旗,齐唱国歌,这一刻让人自豪、激动、难忘。
随后,全体师生党员佩戴党徽,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师生党员重温入党宣誓那一刻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在党旗下接受心灵的净化和洗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体师生齐声唱响由校党委书记杨立平作词,音乐学院教授王保华作曲的《奋斗的青春》系列组歌。
“奋斗的青春是美丽的模样,散发着昂扬绚烂的荣光,奋斗的青春是前行的航帆,承载梦想遨游幸福的海洋。”当站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唱响这首《奋斗的青春》时,师生们心潮澎湃,唱出了自豪感和认同感,唱亮了新时代每个青春的奋斗底色!
困难,磨练了坚强的意志
初来乍到梁家河,我们的团队也面临着很多“关”,孙笠晨同学这样总结道:
“第一关——‘暴雨关’,在梁家河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天降暴雨,大雨冲刷着黄土地,让马路上变成了“流沙河”。虽然打了伞,但是每个人的下半身无一幸免,脚下的鞋子沾满了泥。即使是这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第二关——‘炎热关’。开展党日活动的那一天,国旗护卫队一早就在村委院子里,穿着厚重的常服进行演练。前几日的倾盆大雨,突然在那日转为烈日当空,活动在正午时分举行。虽然戴着帽子,但是我们的下半张脸还是晒到发红脱皮,汗水从两颊流到下巴,最后滴到领带结上,所有人浑身湿透,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对于沈子涵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蚊虫关”,“晚上睡在窑洞里,灯下蚊虫乱飞,这是我以前没有体验过的”。有的队员遇到了“饮食关”,陕北的食物单一且口味重。有的队员遇到了“生活关”,用惯了自来水和热水的同学,没想到在梁家河会遇上停水和用冷水洗头。
短短6日里遇到的困难,相比那个年代里7年的知青岁月,或许不值一提,却让队员们有了切身的感受,这是一次真正的打磨与历练。
感悟,给予前行的力量
梁家河之行,注定是这个夏天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学生们认为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真正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对于参与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电子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何丽,是这次党务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她认为本次信仰之旅有着神奇的力量,“在梁家河,我们重温入党誓词,师生共学新思想,共话新时代,我们这几天来的所学所感仿佛汇成一股洪流找到了一个出口。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学思践悟新思想,履职尽责开新篇,知行合一,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乔丽英说,“启程延安的前一天,我刚读完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一书。在此书中,阿尔都塞高度评价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以理论实践的形式完成的一部真正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著作。为期五天的延安梁家河之行,无论是功底扎实的理论讲解还是充满激情的现场教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窑洞里也有马列主义’这一篇章。”
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杜巍老师说:“我和队员们一起,踏上这片真实的黄土地,学习和感悟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大学问,收获满满。这是对我个人党性和能力的一次锤炼,是对梁家河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震撼和洗礼。我将把此次梁家河之行的所学所思所悟带到工作岗位中,不忘党员本色,不忘育人初心,知行合一,勇于担当,努力做立德树人的表率,用奋斗为新时代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国旗护卫队队员周珈毅说:“我们在院子里出旗,唱响新时代新青年,再累再热每个人都有那么一股劲儿去坚持去做到再好一点。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村、一段行,说起来几个字,但是带给我们的是无数的感悟和一生的思考。此行,很值!”
年轻学子们带着憧憬、带着思考而来,在这里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唯有“奋斗”,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这必将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大学问!
链接地址: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993037&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ismobilephone=1&t=15325307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