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浙传

浙江新闻客户端:“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举行

发布时间:2017-09-26

来源单位:

undefined

随着文化工业、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发展,时尚创意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创作、服装、建筑、工业设计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时尚与审美的关系在美学研究中也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时尚研究成为当代美学与当代人类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9月23日至24日,由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联合主办的“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举行。历经两天的会议,来自比利时、斯洛文尼亚、德国、法国、俄罗斯、爱尔兰的9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言。

研讨会以“当代美学与时尚研究”为主题。会议从“时尚与历史记忆”、“时尚与奢侈品及资本主义”、“时尚与手工艺”、“时尚与服装设计”、“时尚与电影”、“时尚与消费主义”、“时尚与文化遗产”等多种学科、多元视角对美学与时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呈现出多学科碰撞、多视角交织的前沿学术气息。

与会学者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是“时尚与文化记忆”。圣彼得堡大学亚历山大•V•彼得洛夫教授介绍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与时尚产业在俄罗斯的发展状况。与彼得洛夫教授的发言形成呼应,法国学者奥利弗•阿苏利教授从奢侈品、艺术品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为切入点。德国学者布丽吉特•比尔-米莎教授探讨了文化创意时代的审美资本研究。卡塞尔大学助理教授王卓斐探讨了城市美学的气氛维度。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从消费文化、文化产业、后现代主义3个高度重叠概念为切入点,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消费文化的形成,强化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语境前提。南京大学江宁康教授认为,在历史记忆、民族元素、审美习性、经典优化及时代精神等要素渗透到文化遗产的文化/审美资本双重建构的过程中,其形成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文化审美和商品属性的双重价值。

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如何与时尚对接并焕发生命力是与会学者热议的另一个话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教授认为,中国民间社会正在出现一场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在白领阶层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也成为了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新的时尚,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样式”的同时,也在带动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变,进而促进中国的产业转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以西湖附近道路灯光的设计为例,探讨了时尚审美在当下文化中的价值呈现。爱尔兰柯克大学副教授阿米达•迪•拉•格拉茨以弗里达卡罗时装系列为个案,探讨了艺术、博物馆和时尚的协同效应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俞建文认为,时尚是用创新的形式来拥抱传统,它是无边界的又是多样性、叠加的,然而又是民族性的且具有开放性的情感结构,呈现出融通之和美。英国利物浦大学工业设计系萨拉•史得玲从苏州虎丘婚庆市场入手,探讨了现代性、物质文化与新娘时尚之间的关系。暨南大学教授赵静蓉以“事物”、“文化资本”和“审美资本”三个环节为切入点,探讨了博物馆文化治理功能的形成机制。

undefined

时尚与时代情感、时尚与影视创作、时尚与身体形象的关系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个话题。爱尔兰柯尔克大学教授格尔•曼吉尔-库瑞尔教授从亚历山大•麦昆时装的文学与电影渊源探讨了艺术与时尚的关系。浙江大学教授王杰以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刺客聂隐娘》和吴京导演的电影《战狼2》这两个社会反应十分对立的现象分析为个案,通过美学和人类学的分析,力图把握中国当代社会的情感结构,并以此分析当代中国时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点。浙江大学教授李咏吟认为,“先锋”与“时尚”并不矛盾,他从先锋与时尚的冲动这一切入点,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影像艺术的美学原则。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钟丽茜从“现代玻璃建筑的变化”这一角度,结合电影中出现的玻璃建筑,来讨论建筑时尚的变迁与公共空间的审美关系。中国传媒大学杜彩副教授对泛娱乐化语境下电视文化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展开了分析。

不少学者讨论和反思时尚的当下审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惠敏研究员提议在优美感和崇高感之外,单列出一个差异感,以呈现审美风尚的时代变化。时尚可以创造优美,也可以创造崇高,但这不是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和差异感。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探讨了文化创意时代的美学研究范式重构。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向荣探讨时尚生产的悖论建构。认为时尚通过周期性的模式操作玩着“旧瓶装新酒”的游戏,这是今天时尚的生产隐秘,同时也表征时尚生产的吊诡:新奇与传统的博弈轮回。湘潭大学教授罗如春认为尽管过去的时尚可能有一天还会流行,却不具有任何尼采意义上的“永恒回归”的意味,剩下的也只是怀旧的余绪和断裂的体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周韵教授考察“新”之概念的现代谱系,分析先锋派理论话语中有关“新”的争议,强调先锋派之“新”的大都市维度,揭示其对当下文化创意的启示意义。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肖琼以时尚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切入口,从西美尔对时尚的社会学心理分析入手,批判性地分析了西美尔有关时尚分析的视角狭隘性,越过时尚表层机制中的审美模仿,将时尚与审美交流结合,并提出可以从时尚的审美趣味中培养出稳固的审美品味。

会议设置了“时尚美学理论”和“时尚与艺术”圆桌论坛以及“美学与时尚”青年学者论坛。来自美学、社会学、设计学、音乐学、传播学、影视学、美术学等学科的40多位专家及青年学者、研究生从各自的学科视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