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摄氏度的高温,50多个日夜,391支队伍,4300名大学生……今年暑期,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足迹踏遍全国27个省份。他们有的深入乡间、海岛探访居民,重走浙江发展路;有的千里奔赴梁家河,重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路;有的“长征”再出发,感受“一带一路”倡议。
三地调研,感受“浙江精神”
为了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浙江传媒学院“传媒先锋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政治+经济+文化”的视野,分别对嘉善、舟山和乌镇三地展开调研。
在嘉善,实践团队来到姚庄工业园区。姚庄从纯农村发展到工业新高地,形成如今台商聚集的小镇,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了三个关键点:一是当地有利的地理优势;二是政策扶持,各类减免抵扣税收政策极大便利了地区企业;三是竭诚服务,政府“一站式”服务成为吸引外商的重要驱动力。姚庄产业总值从起初500万元实现了向百亿元体量的突破。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双手又大又暖。”在舟山市干览镇新建社区,实践团队成员访问了曾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居民董艳。她说,原先干览镇的发展并不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社区慢慢转向文化旅游产业,发挥自身海洋文化优势,用恬静自然的农家乐吸引了大批游客,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乌镇,实践团队调研了“互联网”会馆,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感受“走在前列”的互联网经济带来的生活转变。一位居民告诉团队成员:“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偏远小镇焕发生机。我家的收入年年增长,日子一年比一年有奔头。”
7天时间,实践团队成员通过拍摄、采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访谈相关工作人员近20名,采访当地居民100余人。他们表示,作为在浙江学习生活的学生,通过这次实践切身感受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重走梁家河,激荡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梁家河村,是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陕北小山村,青年习近平就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为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浙江传媒学院“重走梁家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来到梁家河。
师生们来到村史馆、走进知青旧居,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一心向党的奋斗历程。同时,实践团队在梁家河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一望无际的高原、裸露的植被、厚厚的黄土,陕北的艰苦就那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这里,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刻苦学习,并先后提交10份入党申请书,入党愿望始得批准。这一刻,我终于明白,自己应该更加努力,作出更多贡献,从而更让组织相信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临时党支部会议上,入党积极分子石衡山说。
“想起在梁家河的这几天,我告诉自己,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这不仅是回馈父母和老师,同时也是送给未来的自己最好的礼物。”大三学生王依民说。
重走长征路,感受当地新变化
戈壁、沙漠,城市、乡村,浙江传媒学院12名师生“重走长征路”,感受“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当地的新变化。
在甘肃省景泰县,团队队员拜访了102岁高龄的老红军刘汉润奶奶。精神矍铄的她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却有着出人意料的平静:“过去的苦,过去的难,都不重要了,现在生活好了,身体好了,世道好了,百姓也就好了。”在青海省循化县红军小学,上百名撒拉族“小红军”,穿上红军服,拿上枪和矛,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在校长指挥下进行列队仪式,一步一个脚印,传承红色精神。
责任与担当不止于此,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文化精神带进基层。
“一嗒嗒、二嗒嗒……”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石羊小学,一个个山里孩子挺直腰板,跟着浙江传媒学院“45分钟公益课堂”实践团队队员认真学习舞蹈基础动作,孩子们也从最初的羞涩逐渐自信大胆起来。
实践团队队长邱程亮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选择遵义开展支教活动,是一场红色灵魂洗礼。我们还特意开设了传媒艺术课程,希望让这些闭塞环境中的孩子有‘走出去,看世界’的动力。”
“青年大学生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怀着一颗青春的报国之心、谦逊的学习之心、深厚的爱民之心,参加社会实践,践行知行合一。”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说,“学校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希望学生扎根基层了解国情民情,艰苦奋斗,磨炼意志品质,用青春书写华彩篇章。”
袁蕾 曾静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