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浙传

钱江晚报:做口部操、练贯口、播新闻 传媒学院的早晨真热闹

发布时间:2013-03-11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本报通讯员 杨圣琼 本报实习生 文璋 本报记者 林晓莹 文/摄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正值阳光明媚的春天,早上的阳光暖人,微风吹动着树叶,青春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叫醒了下沙校园。

一大早,浙江传媒学院的后花园和大操场上便聚集了许多帅哥美女,和大多数去教室坐着早自习的同学不同,这些同学们的早自习是在户外站着大声发声度过。

这是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同学们在练声。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图书馆后面的道路和后花园就是播音专业学生的练声场,而国际传播专业的学生则自行在大操场上练声。这些学生加起来大概有四五百人,亭子长廊、小桥上、小湖边、道路旁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专用”的位置。

练声方式各不同,帅哥美女组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哈!哈!哈!哈!”一个男孩正对着墙壁,双手叉着腰大声练着呼吸,只要路旁经过的同学们纷纷向他投来好奇张眼光。

他叫宋林明,礼仪专业,大一。他的习惯是每天早上练习贯口、绕口令、练气息、练声音,经常练习这些可以拓宽音域的宽度与声音的强度。

宋林明觉得每天不练声就浑身不舒服,“有时候我也会去靠近马路的那边练声,总觉得我的声音比汽车的声音还大。”

而大二的王柽燃和许桓瑞是从大一开始结伴练声,一个帅哥,一个美女成了小湖边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会互相纠正对方的发音错误,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会去请教其他同学。有的时候,我们专业老师会来巡视,给予我们指导。”王柽燃谦虚地说。

“我觉得必须经常练声,循序渐进。这次寒假回家我没怎么练习,开学回来我的气都有点提不上来了。”唐靖初是个甜美的姑娘,记者见到她一个人在柱子旁认真念着绕口令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记者发现,大部分大一的同学们手里捧着的是《普通话语言与发声》教材,书里的主要内容是字词的练习。“有时候老师会布置书上的作业,我们需要自行录音然后上交给老师。”大一礼仪专业的孙小璞早上第一节课正是专业课,她正努力地反复练习。

有的同学则会拿着手机上网查阅新闻,进行播报练习,大二播音专业的胡勋正站在湖边大树下读着早间新闻,“一来可以锻炼我的专业,二来也了解了时事。”

练声贵在每天坚持,犹如经历变声期

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到学校体育部签到,然后自己找个适合的位置开始练声,半个小时后结束练声。虽然学校没有要求大三的学生早练声,不过有时也会有大三的师哥师姐们前来练声。

李旸霖是大三礼仪专业的一个潮范儿的男生,有着一副适合配音好嗓子,“配音与播音主持不同,声音得个性化,更有灵活性和可塑性”。

他最擅长就是搞笑配音,谈到早练声带给他的变化,李旸霖说:“练声贵在每天坚持,这就像男女生都会经历的变声期一样,自己感觉不出来,但当变化发生后,再回去听之前的声音,便会发现明显的差异。”

已经大三的播音专业的盛倩茹回忆起前两年寝室四个姐妹站在一起练声的日子,内心充满感激,“虽然会有些苦逼,可每天坚持下来的确加强了我的专业水平。”

“我们班有的同学特别刻苦,不管风吹雨打每天都会去练声,周末都起个大早去小湖边练习,专业水平自然是很强的啦!” 盛倩茹未来想往电视台新闻主持人方向发展,平时会学习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是怎样播报新闻的。

“我最欣赏的是海霞,我在试着练成她那种知性又亲切的风格。”盛倩茹自信地说。

学生在早练声,那么专业老师也会在现场辅导,而每次辅导老师总会提前一些时间到达,他们会辅导学生的练声次数、练声时间安排、练声步骤以及练声中常见的问题等。

除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会在课余时间来到后花园练习。

据了解,在下沙,不仅仅是浙江传媒学院有早练声,其他高校的学生也有相应学生在组团早练声活动。

链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3-03/11/content_2041970.htm?div=-1

中国 · 浙江 · 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学源街998号

Copyright © 浙江传媒学院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浙ICP备1302167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