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堂里,高三女孩曦曦一个人坐着,身边没有朋友,没有邻座,只有远处的指指点点。一个端着餐盘的女孩无意中走到了她的面前,抬头一看,又慌慌张张地离开……原创微电影《世界“爱”滋病日》用干净、利落的镜头,拍摄下了这一刻。
今天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这段时间以来,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的大学生们用10余部原创微电影,讲述了一个“艾”和“爱”的主题。
目前,这批创意公益微电影正在陆续征集汇总,届时将在校园内展映,其中的优秀作品将有机会通过桐乡市疾控中心等传播渠道,用于主题宣传关爱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主题引发创作热潮12部作品参赛
对于很多浙江传媒学院的大学生来说,拍摄微电影本来就是拿手好戏。这个学期,该校学生社团雷锋服务公司组办了一次创意公益微电影比赛,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关爱艾滋病患者。
目前,全校已经有12部原创作品报名参赛,百余名学生参与了这些作品的创作。“在学校里,你要是说没听过这个活动,那就‘out’了!”雷锋服务公司负责人田佳雯同学告诉记者,这个活动已经“火”了好一阵子了。
去年,该社团跟桐乡市疾控中心等部门合作,推出了关注艾滋病患者的创意公益海报大赛。今年继续发力,推出了创意微电影大赛,作为去年活动的延续。
田佳雯说,拍摄微电影是浙传媒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组办这次活动,既能向校内学生传输公益观念,又能通过学生作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一举两得。
根据市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桐乡艾滋病患者人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至29岁的年轻人占重要比例。“这个比赛还让我们在校大学生更了解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科学正确地对待这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田佳雯说。
由于定位准确,报名征集令一出,就有10多个自发“剧组”参与报名,剧本创作的蓝本是参照市疾控中心影印的宣传册,宣传册中多为真实案例,讲述了一些发生在艾滋病患者身边的故事。
田佳雯透露,如今活动已进入最后的作品收集和遴选阶段,截至目前,已收到12部原创参赛作品,还有多部作品在最后征集中。
多视角关注艾滋病关爱和尊重成热门主题
在微电影《世界“爱”滋病日》中,女主角曦曦美丽而孤独,因为是艾滋病患者的女儿,在她10多年的生命里,没有任何朋友,在学校、社会上都饱受歧视和折磨。但最终,老师的关爱、社区医生的支持,还有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让曦曦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开始自信而勇敢地生活。
在影片的结尾,曦曦拉开了象征封闭、阴暗的窗帘,让象征爱和温暖的阳光洒进屋子。逆光之中,曦曦留下了一个坚定的背影。
在真实生活中,艾滋病患者和家属所受的煎熬也无处不在,在影片最后的“彩蛋”部分,社区医生、公交司机、环卫工人、社区民警、公务员、路人纷纷手捧“给‘艾’一份微光”的主题卡板,呼吁全社会给予艾滋病患者和家属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这部微电影的导演是浙传媒文创学院的大三学生张嘉琳,谈到作品的角色设定,她说,其实曦曦虽然是艾滋病患者的女儿,但因为母婴阻隔等药物手段,本人并不是艾滋病患者,但却一直受到歧视,“我们要冲破偏见,给像片中‘曦曦’这样的女孩更多勇敢生活的能量。”
为了创作这一主题微电影,张嘉琳查询了大量关于艾滋病的资料,也得到了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的帮助。“这个题材也为我和其他主创人员上了一课。”她说,通过拍摄影片,她了解到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比如艾滋病人服药治疗在桐乡是免费的,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艾滋病孕妇可以通过母婴阻隔等手段,把子女的艾滋病患病率降到10%以下……
在采访中,微电影《千纸鹤》的学生导演陈骁潇则告诉记者,在拍摄中学到的不仅是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还深深地体味到了处在极端压力下的人性光辉。
“拍摄这样的题材,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有一种很强烈的代入感。”他说,这种代入感来自“艾滋病”这么严肃的主题,还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千纸鹤》讲述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因为疑似患上艾滋病而对人生感到绝望和恐惧,一直不敢面对现实,从而想到了自杀。最终因为机缘巧合,这名青年从同病房病友的经历中得到启发,改变了对艾滋病的看法,最终走出了绝望,愿意直面“HIV”检查结果。
“自杀是很多艾滋病患者的无奈选择。”陈骁潇希望通过这部作品,阐述艾滋病患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以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的心理转变。
田佳雯告诉记者,从已经收集到的12部参赛作品看,虽然情节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多以关爱、尊重、生命为探讨主题,最终都是想呼吁全社会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关爱。
“想要给他们一个拥抱”愿意和艾滋病患者做朋友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艾滋病患者,你会怎么做?在采访中,对于这个提问,这次微电影比赛的参与者回答各有不同,但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拒绝“作秀”、理性对待,真诚地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尊重和关爱。
田佳雯说,她曾参加过一系列艾滋病宣传活动,但并未见过真正的艾滋病患者。她认为,不要刻意把艾滋病患者当病人,可以选择跟他们聊一聊,如果聊得来,甚至可以做朋友,在生活中真诚地给予帮助。
张嘉琳说,她想要呼吁全社会给艾滋病人以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如果今后真的见到艾滋病患者,想要给他们一个拥抱,与对方分享各自的心事,用自己内心的温暖感动他们。
陈骁潇认为,在社会中,也许在不经意间就有跟艾滋病人相遇的机会,既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普通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那么把对方看做普通的慢性疾病患者更合适。如果自己偶然接触到、认识到艾滋病患者,他更愿意跟艾滋病患者交朋友,相约去吃吃饭、聊聊天、唱唱卡拉OK。
活动策划者之一、大二学生卢予飞的观点跟其他人接近。她认为,艾滋病患者并不可怕,愿意跟他们接触。她还表示,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尽力用自己乐观的想法去影响他们





原新闻链接网址:http://szb.txnews.com.cn/html/Txb/20141130/Txb5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