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浙传沈贻伟教授:影视文学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发布时间:2019-09-27

沈贻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影视文学的研究工作。其出版和发表的代表作《电影的叙事》《电影的假定性叙事》《论电视剧的连续性》,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奖、捷克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

由他编剧的电影《快乐世界》获得1989年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彩虹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女儿红》获得捷克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入围美国金球奖、入围台湾金马奖。《信访办主任》获中国第二届华表奖最佳编剧奖、浙江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沈贻伟1992年正式加盟浙江传媒学院,为学校在影视文学领域的开创、学科专业的建设、高水平影视文学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强有力的全新动力。

“只有经历了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才能更清楚地知道中国的变化和发展究竟有多大。”

亲身经历,与祖国共命运

“我完整地经历了新中国70年,从站起来,到现在的富起来、强起来,特别有体会。”今年七十三岁的沈教授无疑是和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他对祖国7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深有感触。

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学生记者采访沈贻伟教授

他讲到:“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物质条件非常落后,但物质的不足并没有磨灭大家努力创造的积极性,只要党中央一声号召,大家就轰轰烈烈地上去做事情。”沈教授把这种情感称为是一种民族情感,是渴望有变化,渴望得到成长和进步,是对富强美好生活的向往。

1979年对于沈教授而言是幸运的一年,他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列车,目睹了祖国的飞速发展,自己也考取了研究生。沈教授回忆,那时候读书不像现在,那时候物质匮乏,只要有一本书出来,沈教授省下饭钱都拿去买书了,“祖国给我发展的机会,而我通过教学来回报祖国”。

从无到有,同时代共发展

“我们和祖国的命运是一致的,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沈教授一直坚持的工作态度。1992年,沈教授来到了学校,致力于影视文学教育事业。

那时候浙传的影视文学专业尚未起步,沈教授说,“其实我是个作家,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影视文学专业教师,学校找到我,说都是搞创作的,我就来了”。沈教授在校期间对影视文学进行了大量研究,著作及实践成果丰硕,填补了浙传在影视文学专业建设方面的空白。

回忆起刚来浙传的那段时间,沈教授依然感慨良多。他提到,影视文学专业刚刚创办时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教材,没有录像机、投影仪,讲镜头也只能在黑板上画。为了解决当时的困难,沈教授白天教学,晚上备课,深夜写剧本。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沈教授创作了《女儿红》和《信访办主任》的剧本,而这两部电影也分别获得了国内外大奖。

谈起这段过去,沈教授感叹道:“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是跟祖国同命运的,祖国母亲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要开这个专业,我来了,要怎么建设,我努力。”

因为热爱,所以笔耕不辍

对影视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激励着沈教授持续创作出一批体现中国传统、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前两年我们拍了电影《有家》,这个电影就是讲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因为老龄问题是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我就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进行创作。”

电影《有家》剧照

七十余岁,笔耕不辍,沈教授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融入到文学创作中。祖国正值青春,蓬勃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和影视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沈教授感慨道:“不要把我们自己看轻了,不要把影视文学作品看轻了,电影是衡量国家文化水平的一根标杆。”

影视文学专业从无到有,再到百花齐放,如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回望过去的发展历史,沈教授对于影视文学的未来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结合影视文学发展现状,提出了影视文学创作要和高科技相结合的观点,以期通过高科技提高画面叙事能力。

“中国发展举世瞩目,新媒体发展浪潮迭起,浙江传媒学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征程中,影视文学走哪条路,怎么走,怎么继承发扬传统文学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沈教授殷切的话语中,是他对影视文学未来的无限期待。

图片:刘时兵 部分来源于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