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党代会
【喜迎党代会 实现新跨越】全力实施教学质量六大提升计划 培养卓越传媒人才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19-01-17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浙江传媒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即将隆重举行。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全面开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新征程中的一件要事。自2012年3月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迎接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特开辟《喜迎党代会实现新跨越》专栏,回眸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学校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续写学校新篇章。

六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主动适应文化强国和文化浙江建设需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以及传媒高等教育变革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整合培养、强化能力、追求卓越”的教学理念,重点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和“教学质量六大提升计划”,着力解决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育部审核评估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提升计划:

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培养卓越传媒人才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心地位作为工作谋划布局的核心与重心,近三年围绕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文件30余项,坚持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近三年教学投入每年递增10%以上。

明晰人才培养定位,凸显能力导向。不断明晰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具个性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总目标。每四年一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全面修订,逐步形成和完善“1条主线、2种资源、3大体系、4个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OBE教育理念及其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指导,强化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体系设置的相互对应,凸显能力导向培养。

(2013、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汇编)

学校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已累计培养五万余名高质量传媒人才。

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开展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近三年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排名分列第4位、第6位和第5位,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的工资水平连续三年居第3位。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毕业生合照)

(“毕业声”专场汇报演出)

(毕业大戏《速写麦克白》)

(话剧《雷锋》公演)

(话剧《雷雨》在杭州大剧院公演)

二、本科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计划:

专业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优势特色专业示范作用明显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专业设置特色明显。加强专业建设的布局规划,“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完善专业建设质量管理措施,强化自建自评机制。

实施专业结构优化工程和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计划,2012年、2017年2次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评估。经过持续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截止目前共设置4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5大学科门类、14个专业大类,在下沙、桐乡两个校区分别建设影视传媒和文化创意两大专业群,形成一体两翼、互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上呈现“1全、2多、3突出”的特点:新闻传播专业大类全,戏剧影视学专业大类多、特设专业多,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之间关联度和自洽性突出、专业发展的自律性突出。

强化专业建设质量,优势特色专业示范引领。建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势、特色、国际化专业12个,占专业总数比重近1/3,立项总数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优势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在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专业排名稳中有进,有8个专业获评5★,6个专业获评4★,近35%的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排名中位于前20%。

(姚争副校长为省“十三五”优势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授牌)

浙江传媒学院国家级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一览:

(我校承办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动漫高峰论坛)

(我校举办第二届舞美灯光设计国际论坛)

三、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计划:

改革创新促发展提升

多方位改革齐头并进

多方位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三年立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44项目。在近一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640.webp.jpg

(2016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证书)

1.课程思政传播“德艺双修”正能量

着力建构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发挥传媒专业学科优势,在课堂中充分挖掘专业德育内容,融入马克思新闻观文艺观、传媒职业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以新媒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立项课程思政试点项目20项,并与浙江日报联合开设了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

(课程思政网络直播)

 《新闻采访与写作》《游戏策划与关卡设计》等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累计观看数达到二百多万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课程思政)

2.产学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设华策电影学院,立足“国际化、高端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2+2”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端影视专业人才。

(华策电影学院成立)

依托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索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形成了“中广班”“飘萍班”“创意精英班”“影视大师班”等多种创新模式,用好“校内+校外”两种环境、“学界+业界”两种资源、“课堂+实战”两种平台,培养适应媒体形态变革的卓越人才。

(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建新闻学院飘萍班揭牌)

(开设未来主打星班)

(开设创业精英班)

(开设中广班)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设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堂

建立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适合传媒专业特点的现代教学模式,并实施“跟踪式”管理,为教学改革提供硬件条件与制度保障。截至2018年,已立项7批共计180个校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其中36个项目获得省级课堂教学改革立项。

实验区的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翻转课堂、混合式、项目式、小组合作等现代教学模式广为使用。并形成了演播棚实战体验式、媒体行业走岗式、剧本立体还原式、思政课课内外一体式、短片创作国际化网络交互式等多种适合传媒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演播棚实战体验式教学新模式)

4.实践教学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整合全校资源,开展毕业联合创作。重在创作,突出联合,促进了跨专业、跨学院、跨校区的合作,是打破专业壁垒、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资源共享的创新举措。自2016年以来,共立项50项,资助金额近120万元,一批优秀作品在杭州大剧院、新远电影院等场馆公演和展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出壳2017——尚∞”毕业造型秀,历时5个多月,跨2个校区的6个学院和10多个专业,3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走秀环节分“尚襟”“尚信”“尚趣”三个篇章,展示人物造型120多套,规模之大,制作之美,效果之绝,被媒体誉为“一个令人尖叫的秀场”。

(毕业联合创作项目——“出壳”)

 独立设置短学期,强化集中性综合实践。2013年以来实行“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通过专门设置为期三周的夏季短学期,开展集中性实践教学。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特征,开设丰富多样的分层次、分类型、分项目的集中实践课程,强化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大量的优秀实践项目和作品也随之涌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媒体仿真实训,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一线“走岗”实践,设计艺术学院的外出采风、写生及作品展示、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和动画学院的海外实践等,都是颇具学院和专业特色的小学期实践项目,深受学生欢迎。

(短学期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在台州金满坑村冒雨

进行短学期乡村环境改造和墙绘创作)

5.教学条件改善构造教学新场景

加大对培养场景的建设改造,将图书馆、教室、实验室教学场所逐步改造为网络社区、智慧教室、创客沙龙、工作坊,积极借鉴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场景概念,以体验、链接、社群、项目作为教育新场景的核心要素。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强化实践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中央厨房功能,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服务学生实践的校内外资源生态链。

(智慧教学空间)

(智慧教室)

 重新规划演播大厦,以建设区域性视听节目制作中心为目标,邀请省内标杆媒体进驻校园,解决实验、实训、实习之间的协调和与行业同步问题,构建服务创新精神培养的社区媒介生态链。

(省内标杆媒体进驻演播楼)

6.信息化推进教学管理新阶段

构建完善网络化教学与学习平台。构建完善了“BLACKBOARD平台”“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尔雅平台”等网络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第二课堂网络修习平台和媒体实践实训云平台等三类网络教学平台。在三个平台上开设课程近300门,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次超过1.3万。建设“爱与生命”“普通话语音与发声”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批共9门课程,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8门。

建设特色学习平台。与超星集团合作开发“百部书百部电影”第二课堂学习平台,完成154部电影和经典图书的慕课化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自主时间、自主场所、自选片目”完成学习,在省内高校产生广泛影响。目前平台共开设课程近700门次,9万余人次学生参加学习。“电视编辑与导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发建成了全国高校首个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开设“全媒体节目制作实践”等课程,实现了在云平台上运行与管理媒体实践课程。

(融合媒体云平台实验室)

(双百学习平台) 

搭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管理平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培养方案、学生注册、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学评教、第二课堂教学管理、讲座管理、成绩自助打印、等级考试报名及扣缴费用等多任务的信息化管理。

640.webp (1).jpg

(成绩自助打印机)

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职业生涯发展

强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重视教师的教学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拥有固定活动场地2个,面积约500㎡,开展教师培训、学术沙龙、教学咨询研讨等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为教师提供最新信息和辅导资料。落实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完成5批次210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现工作坊”等培训班、微课设计与制作专题培训会、“课堂教学观摩月”等系列活动,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学信息化技能。

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提升,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近年有3人次获得全国微课大赛等国家级奖项,近30位教师获得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省级以上奖项,主持省级教改和课堂教改项目34项。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近三年,学评教优良率平均达95%以上。

640.webp (2).jpg

(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

(青年教师拓展活动)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

构筑“四纵四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早、推进实、成效好。以“传媒特质、文创特点、浙江优势、思政底色”为理念,构筑“四纵贯通”(通识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创业苗圃班+创业实验班)、“四横融汇”(师生联合创新创作+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注重素质导向、实战应用的全链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第一课堂教学,并要求完成第二课堂10学分。第二课堂包括素质拓展、创新实践、创业训练3大模块14个项目类别,学生可自主选择的项目达125项。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专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学科竞赛方面获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奖项336项;专业大赛、文艺比赛方面获国家级奖项271项,省级奖项455项;体育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奖项113项,省级奖项133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项(参与300余人次),资助金额120万元;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93项,资助金额93万元;“浙报-阿里”极客计划项目共立项49项,资助金额90万元;校级创新基金立项376项,资助金额33.2万元;专利发明获得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开展学习讲习所、浙传论坛、凤鸣大讲堂、博士讲坛及二级学院(部)的各类讲座1021个,参与学生数11.5万余人次。

(我校团队参加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银奖)

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计划:

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促进常态化的自我评估质量改进

构建了适合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六个一”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一个独立的监控机构、一支专业化的监控队伍、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一套科学的运行体系、一套完善的监控模式、一套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建立由目标决策、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质量监控、反馈改进等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目标决策系统、组织管理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质量监控系统、反馈改进系统,其结构如下图:

每年发布6期《教学督导工作简报》,面向全校通报督导工作情况。自2013年起,开展一对一“约谈”和“跟踪”听课帮扶活动,覆盖大部分新进青年教师。近三年合计约谈106人次,帮扶效果明显,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以焦俊波、陈翼翔、房岑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教学能手。

(教师省微课大赛获奖证书)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传媒、服务社会

全力实施教学质量六大提升计划

培养卓越传媒人才

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