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202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暨首届淛传·新媒体研究工作坊召开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1-10-25

10月23-24日,202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暨首届淛传·新媒体研究工作坊在杭州举行,本届年会以“寻访新知:重思新媒体”为主题,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众多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共聚杭州,对新媒体研究的前沿学术议题展开研讨。浙江传媒学院校长徐小洲教授、副校长李文冰教授出席会议。

徐小洲致欢迎辞。他表示,40多年来浙江传媒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提出的“紧跟时代、突出特色”的重要办学指示精神,不断寻找新道路、迈向新台阶。在如今媒体变革的时代,学校将承担更多历史者使命,化压力为活力,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他希望,年轻学者、青年学子能在此次会议中积极向新闻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学习,领会其前瞻性思维与宏观把握问题的能力。

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研究委员会会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新媒体研究需要重点提升洞察力、想象力、原创力、贡献力,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应在视野上更加开阔,通过学科交叉提升想象力,在理论层面有所创新,使新媒体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更好的学术共同体献力。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发表题为《新人机关系下的“人”与“机”》的演讲,彭兰从人机协同、人机互动、人机共生三种人机关系模式出发,就人机交流提出一系列问题:机器拟人度的提升,是使世界变得更为人性化还是使世界变得更机器化?适用于人类的权力规范是否也适用于机器人?人机文明是按照它既有的轨道带领我们走向新文明还是任由机器将我们带入未知的世界?彭兰呼吁学者们能让自己的研究和技术界联合,让不确定变得确定,应试图推动机器人约束机制的生成与完善,推动人-机和谐发展。彭兰教授的演讲以线上形式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邵国松教授针对“虚假信息及其规制”问题,从政治、商业、技术、个体四个方面阐述了虚假信息泛滥的原因。邵国松指出,较之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距离更远,且常能激起受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也解释了以虚假信息进行商业牟利的内在逻辑。不少虚假信息的编造和传播,既出于行为人特定的政治意图,又出于从中获利的经济目的,两者有时是存在重合的。邵国松表示,严治虚假信息,首先应完善虚假信息的规制,其次是从信息源头上予以限制和打击,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出去,最后促使网络平台做好把关人的角色,才能提升民众整体新媒体素养。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骆正林从社区与社群研究视角的两种取向、网络空间生产与网络社区的特征以及网络社区的三维辩证法三个方面共同展现了网络空间的拓展与网络社区的形成过程。他指出,网络技术进步促进了数字空间的裂变,网络社区突破了早期的“趣缘社区”并走向了现代的多元社区,而网络建构的数字社区则被划分为话语社区、资本社区和权利社区,这三种社区之间相互博弈、相互融合、相互盈缩。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就近两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制定的分布格局与中国进路发表讲话。他认为,全球互联网治理关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架和实现,但目前互联网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还面临着持久性的国际力量博弈,而加强外部网络化治理与内部协同治理、强化议题与参与效能下的平台选择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路径方向之一。

2021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的五个分论坛在下午举行。论坛分别围绕“新媒体中的风险、健康与科学传播” “新媒体与亚文化” “新媒体元话语与元分析”“新媒体与新媒介生态” “新媒体与政治传播”五个主题展开研讨,十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现场评议。

年会闭幕式上,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团队和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共同组织编撰的《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0-2021)》正式发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明华对蓝皮书进行了介绍,本次报告聚焦前沿话题,探讨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不同新媒体平台的表现,以期给关注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同行带来更多新知识和新思考。

广州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张杰作为2022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承办方代表发言,并向致力于新媒体研究的学者发出邀请。

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吕宇翔在对本次年会进行总结中提到,新媒体研究领域相当宽广,但如何将研究做得更深、更好,是每一位老师、学者都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他也期待,各位老师、研究者携手将学术共同体建设得更有活力。

首届淛传·新媒体研究工作坊也于24日召开,五个工作坊分别围绕创意数字文化的动与制、区域国别视角下新媒体中的舆论与社会思潮、数字劳动者的劳动形态与劳资关系等主题展开了相关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