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新业态下的影视制片与教育论坛在我校举行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发布时间:2020-12-21

12月18日下午,新业态下的影视制片与教育论坛在我校桐乡校区举行。上海电影集团原董事长任仲伦,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十佳电视剧制片人”称号获得者刘志江,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原浙江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著名编剧胡月伟,哪吒兄弟影业创始人杨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助理林玮,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制作系主任付帆,浙江影视集团制片人闫晨希,杭州市文广局影视处处长肖俊,我校校友、新锐制片人王燕萍,我校科研与创作处处长孙丽园以及相关学院教师参加论坛。论坛由华策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淘主持。

孙丽园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召开于“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意义重大。我校作为浙江省影视制片人才的培研基地,通过组织高端讲座、论坛等主题活动,为建成影视制片管理研究中心积累了成果素材;通过开设影视制片人实验班,围绕“影视艺术素养+经营管理知识+三创核心能力”落实了新苗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了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构建高端人才研修平台,坚持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适用人才两手抓,提升了培研基地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她表示,疫情给影视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后疫情时代发展好影视产业的新业态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汇聚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探索出影视产业发展的新可能。

任仲伦回顾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比了中美电影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并指出,我国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在为中国电影发展状况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应深知任重道远。中国要成为电影强国要抓住两条:一是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二是建设有实力的电影企业。优秀电影是电影强国最关键的力量。缺少有影响力的国产电影作品,就谈不上中国电影的强国地位;强大的电影企业则是电影产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他认为,应该加大对影视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将培养重心向制片人才方向倾斜,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运用和深化。

刘志江指出,一部影片的产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制片人发挥着连接影视项目和投资公司的桥梁作用,决定了影片的质量。制片人在影视剧中的地位应该得到提升。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应该守得住底线,耐得住寂寞,整合好各种资源,不为不良风气所动,把握好影片的质量。

李倩认为,在各地大力发展影视产业的背景下应该强化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同时要加强对专业制片人才的培养力度。现在行业内有很多非专业制片人,他们无法胜任制片人的工作。制片人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电影做大做强的关键。

肖俊认为,对制片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应该提升教育的定位。提高学生的目标追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管理部门的政策措施和监管手段。他指出,在当前的环境下,对影视行业进行一定的监管是极其必要的,学校要培养学生对监管措施和监管手段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创作影视作品。

胡月伟指出,浙江传媒学院培养了很多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活跃在影视行业一线。他希望浙江传媒学院今后能够利用好业界的导师资源,发挥业界导师的作用,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争取每年都能推出小制作、实验性、文艺性的精品电影,塑造自身品牌。

林玮和付帆分别介绍了浙江大学编剧人才培研基地和中国美术学院导演人才培研基地的建设情况;文化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李阳老师汇报了我校影视制片管理方向毕业生在影视行业的就业和工作情况。

杨城、闫晨希和王燕萍分别结合自己的制片人从业经历谈了和几位导演的合作过程,杨城表示,行业内专业制片人数量较少,在国内对制片人重要性认识程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建立影视制片人培研基地具有极强的必要性。他认为制片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非常强的综合能力,希望能出现更多学者型制片人。闫晨希指出,制片人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制片人才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培养,还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王艳萍认为:制片人是一个项目的管理者,要懂得如何回收成本,得到收益,在疫情期间影视行业得到的投资减少,需要制片人从产业化的角度考虑影视业的发展。

参与论坛的其他专家、学者和老师分别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与从业经历,围绕“新业态下的影视制片与教育”进行了讨论和发言,从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后疫情时代办好浙江传媒学院影视制片管理研究中心以及发展好影视产业提出了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