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艺术报客户端:千年钱塘文化孕育“勇立潮头”精神——记“春水如蓝——钱塘江诗路影像展”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发布时间:2021-04-19

原文地址: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5812907_33773_zgysb.html?source=1

千年钱塘文化孕育“勇立潮头”精神——记“春水如蓝——钱塘江诗路影像展”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2021-04-17 21:11:21

“春水如蓝——钱塘江诗路影像展”展览现场

“如果你是太阳,而我是菲林底片,那么通过这个相机的小孔,期待与你相遇的曝光时间是一万年。”4月15日至25日,在浙江展览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杭州钱塘江文化节之“春水如蓝——钱塘江诗路影像展”展厅内有一处“针孔相机拍摄互动区”,衢州摄影师陈晓峰在现场设置了一台“赵友钦号”针孔相机,欢迎观众参与“站立挑战擂台”针孔成像互动活动,这台相机从展览开启到闭幕结束,持续曝光10天。

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全省四条诗路文化带中线路最长的一条,蕴藏着极丰富且宝贵的文明财富。“春水如蓝——钱塘江诗路影像展”是杭州钱塘江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浙江省迎接建党百年华诞、歌颂党的伟大成就的重要展览之一,全面展示了近年来钱塘江诗路文化的发展成果。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联、浙江传媒学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钱塘江文化节组委会、杭州市文联、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员会、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摄协、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诗路智库”、浙江展览馆、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承办。

源头冰瀑 周建云摄

展览立体丰富,兼具知性与趣味

在“江影流光”“见山望水”“勇立潮头”“田野行走”与“诗意栖息”5个展览单元中,观众可以看到浙江大学视觉传播学者、影像收藏者徐忠民收藏了十多年的钱塘江老照片,包括百年前新安江源头考察摄影集、抗战烽火中的钱塘江大桥、六和塔下的之江大学等;从获得了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杰出青年等各种荣誉称号的钱塘江两岸普通人肖像照、口述文字中感受到新时代浙江人的“弄潮精神”;看到钱塘江影像考察创作营搜寻、整理、创作的原版老照片、静态图像、纪录短片、影像装置、声音风景、场景交互、手工书展、田野笔记等影像作品。

新一代群像 徐忠民收藏

上世纪50年代,15名儿童在杭州慧光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杭州城市儿童的群体形象,杭州慧光照相馆创建于1929年,1972年改名为杭州照相馆。除了照片底板,我们还可以在最右边儿童驾驶的玩具车头上看到照相馆的名号。

36年前,来自钱江源头的衢州开化邱建华、吴卫防、郑朔昉、许采林四位青年自发组织、自制皮筏进行“钱江行”摄影采风活动,被誉为钱塘江“第一漂”,他们从衢州华东埠出发,到杭州南星桥上岸,历时15天,沿途拍摄照片1千余幅,并于1985年国庆节在开化城关举办“钱江行”摄影展览。展览展出了部分当年摄影作品和相关文字资料。郑朔昉当年在《我爱家乡山和水》一文中写道:“生活中常常有那种不能再偶然,也不能再细微的小节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酷爱自然,酷爱家乡的山水,正是这我爱上了摄影。坐青山看行云得自然之妙,枕绿水闻啼鸣享农家之乐。漫步于茫茫的大自然中,不仅给了我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渐渐懂得了生活和创作的真谛。”

30多年前钱塘江考察 邱建华摄 金华日报提供

展览还展示了著名纪实摄影师王身敦的《漫游钱塘江》系列、开化影像艺术家恒父的《云水居》系列、成长在兰江边的丁伯乐拍摄的家乡兰溪的黑白影像诗篇《南门头》和青年影像创作者陈浩的动态影像《义乌剧场》,以及反映钱塘江流域的山水风貌、动植物生态的影像(录像),渔业生产、生态和跑船人家的生活等作品。24幅图组成的钱塘江长卷展现了新城夜景、西湖群山、丁兰千桃园、新富春山水等人文、美景。

开化县霞山村马金溪鱼叉捕鱼 王身敦摄

小雪 西湖码头 周勇摄

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摄影创作、摄影作品、摄影对象、摄影人、摄影历史和摄影故事等,策展方调动各种手段,丰富展览效果。展览特意设置了动态影像门帘,展示钱江源风景,瀑布飞流直下、清脆的鸟叫声不断;设计复原了游埠古镇的电影放映空间与竹制品集市;用影像化手段“复原”了钱塘江古村落的戏曲砖雕。观众可以坐下来欣赏“乡村电影”,也可以翻阅钱塘江影像考察创作营学员精心制作的手工书。陈晓峰的工作坊搬到了展览现场,他指导观众制作属于自己的针孔相机,让观众现场拍摄照片、现场暗房冲印照片、体验传统的黑白暗房。

展览设计复原了游埠古镇竹制品集市

衢州摄影师陈晓峰工作坊

钱塘江影像考察:“一面墙”的使命与担当

2020年7月初,在浙江省摄协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教师、策展人傅拥军组织下,钱塘江影像考察创作营项目启动。来自全国各地23位跨学科的影像创作者,从钱塘江源头——开化县出发,沿着钱塘江唐诗之路,经过500多公里的行走,搜寻、整理、创作了形态多样的影像作品。

导师傅拥军为学员们制定了一份钱塘江考察拍摄方案。创作营的理想目标:一部关于钱塘江的“影像志”,关于中国一条江的当代视觉样本,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一个平视的、细节的、立体的、流动的、系统的影像展。行动的第一关键词确定为“心里有一条弯弯的河”。“如果我们对钱塘江没有感觉,把它当成一次任务,可能你接下来的行走,做作品的时候会碰到巨大的困难,你很难坚持下去。所以你心里一定要有这条河,你要去喜欢这条河,这个是最根本的。”傅拥军在方案分享会上对学员说:“这一趟要认认真真与钱塘江谈一次恋爱。”

龙游砖雕傅拥军摄

在展厅内,有一面墙展陈着创作营学员的调研日记、调研报告、拍摄计划、钱塘江潮水图等。创作营的首次钱塘江影像考察之旅,正逢钱塘江流域迎来史上最强梅雨、最高水位。

近年来持续关注影像人类学调研、拍摄的导演陶蠡在2020年7月13日海盐县调研日记中记录道:“一周的走访随着洪水退去,回归无尽的日常。短暂而随机的观看还不足以对江流的样貌有清晰的认知。粗略的感受钱塘江流域的村镇普遍民风淳朴,无论是借我们伞的理发馆老板,为我们引路、又一直把我们送出村的大哥,还是小卖部换零钱的小妹,都透着一种平和。即使洪水毁了桥、淹了田,村民依然可以坐在江边纳凉、闲谈、跳广场舞。这份淡定从何而来?是长久以来与自然互动的习以为常,还是不断应对变化而产生的生存智慧?”

开化霞山汪氏宗祠 石战杰摄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石战杰一直以来很关注文化遗产和影像表现,他的《祠堂》组图展现了散落在钱塘江两岸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精华。他在2020年7月10日常山樊村“传统祠堂·文化礼堂”考察日记中写道:“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传统祠堂,也在新农村建设下,嬗变为文化礼堂。在保留和利用祠堂功能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容,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社会各个层面也在为文化礼堂的建设做着一些努力。但是,文化礼堂的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展墙上,“钱塘江水污染主题”摄影作品调研报告梳理了相关生态环保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研究和影像作品分析研究;“钱塘江潮水图”手绘了一线潮、交叉潮、丁字潮、回头潮和冲天潮,简约直观地展现了钱塘江的各种潮流;还有史前遗址调查、兰溪古城考察、钱塘江潮崇拜考、老年群体及老年活动空间调研等。

一篇文章说不尽“春水如蓝——钱塘江诗路影像展”,一个展览道不尽钱塘江诗路文化。正如学员潘恩在绘制的钱塘江流域河流示意图的文字说明中写道,在弄潮儿的心灵深处涌动着的是祖辈们留下来的自强不息、征服自然的可贵精神。弄潮儿勇立潮头是钱塘江潮文化的精髓,奔流的潮水是奔流不息的城市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