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我校校友坚赞执导新华社大型直播《巅峰见证——2020珠峰高程登顶测量》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发布时间:2020-06-02

5月27日,是一个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万分激动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屋脊又一次见证了中国人不懈探索和笃定前行的坚韧!

在这举世瞩目的荣耀时刻,新华社集中推出VR直播、高清直播、航拍、3D视频、H5、文图等系列融媒体报道,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呈现此次珠峰登顶的英雄壮举,吸引了超三亿阅读量。在我们共享成功登顶的喜悦时,更为欣喜的是,为这场直播而努力的人中,有一位来自浙传的优秀校友。

党黎,藏名坚赞,我校98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藏班毕业生。作为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副总编,他全程参与并执导了新华社的大型直播《巅峰见证——2020珠峰高程登顶测量》。

直播首次展示了珠峰中国梯、峰顶最后40米、顶峰全景,以及测量登山队员竖立觇标等珍贵影像。此外在珠峰大本营设置的超长焦拍摄机位,更是以独特视角拍摄了测量队员顶峰作业的全景,与新华社特约记者在峰顶拍摄的近景、特写画面相得益彰。

这次直播不仅是新华社历史上首次在珠穆朗玛峰峰顶实现视频直播,更是创造了迄今为止海拔最高的4K+VR直播报道的全球记录!在VR直播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角度观看测量队员在珠峰顶端的科研活动,直至下撤,画面震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新技术带来新的视觉震撼

谈到此次报道中的一大特色——VR全景直播应用,坚赞说,之所以有VR全景直播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自己曾在2005年珠峰重测和2008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时,两次去珠峰进行报道。

海拔6000多米的高度,常人实在很难到达。在那种环境下所看到的景色,无比震撼心灵。那种美是一种“大美”。此前视频报道中,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摄像机一个视角下的珠峰峰顶,在这个视角下,无法完整地让人在脑海中呈现出珠峰峰顶的全貌。

但如果有了VR技术,就不一样了。

VR全景的使用让人们能够真正以登山队员的视角,看清他们所处的环境,动动手指就能看到珠峰的本来面貌。

在坚赞看来,VR全景能够让受众清楚地看到这个新闻事件发生时周围的环境,看到每个人在这件事中做些什么,这更能体现出我们在做报道时努力追求的客观性。

腾讯、今日头条、抖音、快手、B站、知乎、虎牙等平台全程展示了直播过程。媒体和受众表示,新华社关于珠峰登顶的直播报道,立体、形象,既有现场,也有解读;既有历史,也有情怀,通过不同形式展现珠峰登顶的不易和重大意义,令人印象深刻,“头一次这么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大自然的壮观,太震撼了”。

扎实的专业素养破解直播难题

为准备此次登顶直播,他们从4月中旬就开始忙碌了。

由于珠峰自然条件特殊,在拍摄设备、信号传输、人员布置等方面都和常规直播有很大区别。昼夜温差大、野生动物干扰……很多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

在最初定制设备时,常规设备要求在零下20摄氏度能正常工作,而本次直播却要求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中设备也能正常运行。尽管考虑很周全了,但配置的设备在珠峰这种环境极端恶劣的地方还是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忆起当时情况,坚赞说:“中午时间日照比较强,温差大,导致设备镜头内部起雾。但由于设备密封性太好,没办法将水汽排出来,镜头总是雾蒙蒙的。”当时,设备制造商认为应该继续加强设备的密封,而坚赞认为空气总是要进去的,与其加强密封,不如去掉最外层的防护,让水汽能够流通出来。按照坚赞的想法改装设备,果然没有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坚赞说:“我在现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9年,从最早的标清,到高清,到4K,都是逐步熟练掌握的,期间碰到的许多问题也都是自己琢磨解决,而积累的经验,这次正好派上了用场。”

坚持不懈创造报道奇迹

在5月26日到27日长达25小时的登顶直播中,登山队员从海拔6500米营地出发时,画面传输一切正常,只是信号偶尔卡顿。而在8300米再向上攀登的时候,画面传输陆续出现问题,工作人员不停地反复调试。“大家心里都很紧张,但没有一人说出失望的话,反而互相鼓励,一定会好的!”坚赞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峰顶直播画面顺利回传的同时,觇标正好竖立在世界之巅。“觇标架设完毕”,测量登山队员向指挥部汇报,洁白的冰雪世界中,身着红色队服的测量登山队员展示着同样耀眼的五星红旗,新华社特约记者兴奋地欢呼:“祝福祖国!祝福世界!”

回忆起当时的画面,坚赞仍很激动:“这些有效信息、这些属于历史的声音,我们一个都没有落掉。我们遇到了一堆困难,遇到了一堆坎坷,但最终给我们展现出来的都是恰到好处的美妙感觉。”

“我想,这就是一个时代记录者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吧。”坚赞说。

人生梦想从浙传起航

回想在浙传的校园时光,坚赞说,他在浙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最专业的、最系统的学习。“浙传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把从拍摄到剪辑的全流程全部学习过,老师要求我们从头到尾整个地去创作。这可以让我在自己的脑海中完整地把工作的流程架构起来,并且清楚每项工作中需要做些什么。”坚赞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的摄像实操课。四五个人一组,有模仿新闻事件的,有拍矿泉水广告的,有拍喜剧的,等等。“这种实操课锻炼了大家的策划思路、文案功底、拍摄技巧、剪辑能力,还有特别重要的团队意识——这些都是我工作至今依然受用的宝贵财富。”

毕业后回到西藏,坚赞正好赶上西藏飞速发展时期,他有幸亲历并记录下一次次历史性时刻。

他目睹并记录了青藏铁路修建进藏并且通车的整个过程;

2004年“莲花秘境”墨脱闭塞时期,他用10天时间到达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600米处,进行徒步探访;

2005年,他跟随珠峰重测登山队队员,登至海拔6500米珠峰前进营地采访,并到达海拔6650米的北凹冰壁下;

2008年再次到达前进营地报道奥运火炬珠峰传递;

2018年和2019年,他参与著名纪录片专家、我校电视艺术学院教授梁碧波老师指导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与非洲同行》《一带一路上的智者》。此次珠峰直播顺利完成,坚赞也第一时间向梁碧波教授发来喜讯,感谢在梁老师指导集训期间学习的直播整体架构、详细脚本撰写、直播频段选择等。

十九年的记者生涯,让他的人生过得充实而又有意义。

他很庆幸在这些年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不畏艰险,一路向前。

作为新华社西藏分社的记者,坚赞和他的同事们走遍西藏最高、最远、最险、最苦的地区,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访民情、听民声,书写了新时代西藏发展的精彩篇章。

在坚赞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张照片:全景镜头下,白雪皑皑的山顶像一个孩子的脸,高大险峻的喜马拉雅山山脉化身为孩子浓密的短发,坚赞给这个“孩子”画上了弯弯的眼睛和开心的微笑。是的,即使是在最困难、最艰险、最恶劣的环境下,他仍然保持着积极、热情、乐观的赤子之心。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团结凝聚人心,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是我们的精神,它感召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在高原奋力前行!”坚赞说道。